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创办的Astra Nova,自2014年诞生起,就被誉为全球最神秘的学校。2021年,Astra Nova推出线上课程,面向全球招生,又引发一波关注。在这里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去年被录取12岁女孩Julia,在Astra Nova邂逅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学习之旅。
最近,一则短视频吸引了学霸君。
视频中,一位年仅12岁的中国女孩Julia,分享自己在马斯克创办的学校Astra Nova School的就读体验,引来不少网友羡慕。
2014年创办于SpaceX 总部园区的Astra Nova, 自2021年开始推出线上课程,面向全球招收10-14岁的孩子。于是这几年,网上经常流传着学校脑洞大开的面试题、也有家长晒出自己孩子的申请。
但这位来自安徽合肥的女孩Julia,却是罕见地分享自己就读体验的学生。
今年夏天,13岁的Julia刚刚完成一整年的学习,还拿到了全A的成绩。
Julia收到的Astra Nova成绩单
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她还是一位耀眼的辩论达人,短短一年时间里,从小白成长为WSDA优秀辩手;她也是一位“教育创业者”,为低龄学生开设辩论课,分享英语演讲技巧。
Julia
学霸君不由好奇,她什么会放弃传统学校选择Astra Nova?在这所打上马斯克烙印的创新学校就读,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我们联系上了Julia和妈妈,聊了聊这段择校经历和背后的教育选择。
去年6月底,收到Astra Nova录取通知的Julia,刚刚选择从一所国际学校申请退学,尝试了半年homeschool。
在这之前,她并不太了解这所线上学校。
在家学习的半年里,她搜索各种线上学习资源。偶然间了解到,马斯克创办的学校在向全球招生10-14岁学生。正在读《埃隆·马斯克传》的她,一直都渴望能有这样的创新教育体验。
Astra Nova的出现,让Julia眼前一亮。
而Julia妈妈虽然认可马斯克的教育理念,可也有点犯嘀咕:Astra Nova究竟是不是噱头大于内容?毕竟理念和实际落地,还隔着很远。何况网上几乎搜不到任何关于中国学生被录取、以及就读体验的分享。
最终,是Julia说服了妈妈,决定要试一试。
她按照学校官网的要求,发去了一份自己录制的视频。在这段视频里,她需要从官网上给出的脑洞大开的试题中,任选一题,并用英文回答。
这些题目内容,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比如,“火星难题”。
五名宇航员被选中执行首次火星任务,应该选谁来当领导?为什么?
选项A: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
选项B:拥有最丰富太空经验的人;
选项C:最努力工作的人;
选项D:最相信这次任务能够成功的人;
选项E:看起来很像领导的人;
再比如,“披萨难题”。
有两个披萨店,想搬到一个新兴的小镇,但小镇只有一个空间可供出租。那么小镇应该让哪个披萨店搬过来?你觉得以下哪种方法最好?
选项A:先到先得,首先租用的人可以得到;
选项B:抛硬币,让每个披萨店都有同样的几率可以租到门店;
选项C:价高者得,谁能付最多的房租谁就得到;
选项D:美味者得,镇领导投票选出他们认为味道最好的披萨;
……
Julia从中选择了一道关于“太空投资”的题目,大意是,美国航天局有科技教育、建造卫星等7个投资项目,你会建议如何选择?
在Julia录制的视频里,她建议先投资和宇宙航天相关的教育。因为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数据,她认为接下来的200年内,大概率不会发生重大的宇宙灾难;相比之下,影响地球十几亿青少年的人文科技教育更为重要。
不久,Julia收到了第二轮线上面试的邀请。
这一次,她见到了Astra Nova的联合创始人Joshua Dahn(也是马斯克孩子的老师)。他和几位授课老师,共同担任评委。
Joshua Dahn
这一轮有点像无组织讨论。学校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整体氛围很轻松。评委老师会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以及领导力。
Julia记得,评委老师展示了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棵大树,生长在一个看上去非常和谐自然的整体里,但不远处却有一个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大家需要讨论,“这张照片是被PS过的,还是真实拍摄的?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张被PS过的照片。
后来评委老师追问,“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张真实拍摄的照片,你会怎么想?”
Julia觉得,这样的课堂讨论,很像她所熟悉的辩论,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演讲和辩论经验丰富的Julia,对此游刃有余。
不久后,Julia还真的收到了来自Astra Nova的录取通知,并开始了她每天4个小时的半日制线上课程学习。(由于存在时差问题,学校一般鼓励国际学生申请半日制课程)
Julia收到来自Astra Nova的录取邮件
在Astra Nova,每一届学生250人,每个班级至多15人。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生成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
Julia是这里为数不多的中国面孔。
马斯克是一个处处挑战传统的人,包括教育。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在普通学校身上没有看到我想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想,是时候做点什么了,干脆直接建一所学校比较好。”
2014年,他为自己及团队管理成员的孩子创立了AdAstra学校,后更名为AstraNova.
“正规学校所做的无非是让孩子遵守规则,而我更想知道孩子们还能做些什么?”在马斯克看来,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关键是如何让他们不失去学习的热情,培养智慧、韧性和创造力。
那么,在Astra Nova这所创新学校,这些教育情怀和初心,又是怎么落地的呢?
在外界印象中,马斯克创办的学校更注重数学、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教育。事实上,Astra Nova也有很多人文社科相关的课程,包括演讲课、写作课、剧本创作等,而这些也都是Julia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给她上课的老师们,要么是资深的大学教授,要么是富有创意的跨界专家,比如在科技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IT工程师,担任编程老师;大学海洋学教授主讲珊瑚礁的保护。
相比传统课堂,Julia发现,这里几乎不会教非常基础的学科知识,而是靠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
Julia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
课堂上,老师更多是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经济学课堂上,老师会和学生大聊比特币、区块链,还会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背后的原理。
政治经济课堂上,老师也会引入很多跨学科知识,比如,让学生假设自己要对美国某块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如何合理规划这块土地?为什么这么做?需要涉及到哪些法律政策、经济学知识、以及社会历史背景?
还有生物课上,定居在澳大利亚的海洋学教授,会和学生讨论关于珊瑚礁的功能、毒性,以及生态保护等,他也曾多次潜水从大堡礁采集珊瑚礁样本。课后作业则可能是,画出某一类珊瑚礁的生物解剖图,通过这份作业自学相关基础知识。
和老师探讨珊瑚礁保护
想要完成不同学科的课后作业, Julia需要阅读大量资料,进行知识整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课后作业甚至能赶上一篇论文。
最近,Julia参加了被誉为“文科赛事天花板”的John Locke学术论文竞赛,她的写作内容是关于不同国家的音乐发展历史,灵感就来自于课堂。
这门课上,老师会和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时期会诞生不同风格的音乐,以及这些音乐满足了人们什么样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些音乐历史阶段。
喜爱音乐的Julia立马被迷住了,课后她查找大量资料,写了一篇非常扎实的文章。在担任大学老师的妈妈眼里,这篇文章简直不输给一些大学生的论文。
Julia还了解到,很多比她低龄的同学都有参加John Lock这类竞赛的习惯,以此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老师也很鼓励。
Astra Nova的课堂讨论
马斯克曾说,“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孩子们可以参与到实时反馈交流”。反馈,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一点,Julia也深有体会。
相比传统课堂上,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Astra Nova,几乎每一节课上,都有大量的讨论环节,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点评。学生经常要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业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反馈。
学校也没有传统的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每一次的作业情况进行打分。
选修了12门课的Julia,还拿到了全A的好成绩。
如今,Julia不仅对法律、经济、生物等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尝试搞剧本创作。曾经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她,甚至还开始设计编程小游戏。
Julia在上编程课
要说Astra Nova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在Julia妈妈看来,学校的课程内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启发学生关注真实的世界,研究真实世界当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只会刷题。”
除此以外,Astra Nova在线课程Synthesis的首席推广官,安娜·洛雷娜·法布雷加,在最近出版的新书《七堂危险课》里,分享了其背后的设计原理。
她认为,当前学校教育仍与几十年前无异,存在七大弊端,比如“孤立教学”;“限制孩子独立思考”;”反复切换”科目,阻碍了孩子深入思考的专注力;以及“全方位监视”让创意无法施展……
《七堂危险课》
安娜·洛雷娜·法布雷加著
基于儿童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以及一线教师的经验,安娜将马斯克的教育理念落地为课程。
比如,马斯克一直主张游戏式学习思维,认为“学习的过程越是游戏化越有效”。
可是,如何设计“学习游戏”?安娜认为背后有五个原则。
围绕孩子们真正的兴趣设定目标。
选择合适的难度。
建立一个可靠的反馈系统,让孩子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不断迭代的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取得进步。
设置真实的奖励。
正是这些设计理念的支撑,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应对真正的挑战,在犯错中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满足。
这一年里,Julia的感受是,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大门,看到了知识象牙塔外真实的世界,且学习动力十足。
聊起这段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Julia两眼放光。
但当问起Astra Nova有什么不足之处时,她也直言不讳,“如果要吐槽,就是缺少社交吧”。
这一年里,她和同学们都来自世界各地,彼此间交流只限于课堂。
虽然学校也有线上交流平台,由于时差原因,Julia和大洋彼岸同学们很少能同步在线。“学校或许可以多安排一些,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的学习项目。”
其实,同伴社交、时间管理、以及自律,是很多选择线上学习的孩子,需要直面的问题。
当初Julia从国际学校申请退学,尝试在家学习时,Julia妈妈也有过担忧。
不过令她欣慰的是,孩子因为热爱辩论,几乎每周末都要和队员们约着线上讨论、一起看电影、参加沙龙活动,还经常去线下参赛,结交来自不同城市的新朋友。
学习之余,Julia还自告奋勇在一所国际学校里,开设辩论社团,辅导比她小的学生打辩论。爱好英文演讲的她,空闲时还会在网上开课,化身“英文小老师”,收获了一批小粉丝。
Julia在教授讲辩论课程
因为有坚持的爱好,Julia始终没有和外界脱节,反而和同龄人、和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这也算是补足了线上学校的缺失。
至于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更是Julia所擅长的。
她从小跟着妈妈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钟,学着如何利用好碎片时间。如今她的英文演讲与写作能力,都是从小在碎片化的英语学习中熏陶出来的。
Julia妈妈表示,几乎没有给孩子报任何英语启蒙班,都是利用日常时间,在放学路上、睡觉前,营造英语听力环境,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语言。
此外,费曼学习法也是她和孩子一直在坚持使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学习知识的本质。
Julia和妈妈
良好自学习惯和内驱力,让 Julia很快就适应了自己安排学习节奏,B站、YouTube、可汗学院等都是她学习的渠道。也正是这过程中,她关注到了Astra Nova这样一所线上学校。
这一年多时间里,Julia开始对包括编程在内的很多学科感兴趣。在Julia妈妈眼里,小姑娘反而比以前更卷了,成了一个自鸡娃。
“尤其在Astra Nova上课的这一年里,孩子乐此不疲地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经常一头扎进去捣鼓好久,需要我逼着她去运动和休息。”
回头看,Julia妈妈坚持认为,并不存在完美的学校、完美的学习模式,只有是否适合孩子,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状态,是最好的证明。
未来,Julia希望能多体验不同的线上学习资源。接下来,她还将去到另一所线上学校体验全日制课程。
即便如此,能像Julia这样在12、13岁的年纪,敢于对自己的学习完全负责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Julia妈妈坦言,在这之前,她也经历过择校的焦虑。
小学五年级之前,Julia一直在家门口的公立学校就读,学习和素质发展平衡得很好,还拿了很多艺术体育类的奖项,
可到了高年级,平衡被打破了。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开始变多,孩子课余运动和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不断被挤压。
6年级时,她将Julia转去了一所国际学校。可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氛围,都离她们心中的理想教育,有不小的差距,于是决定尝试在家自学。
“刚开始我也很忐忑,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不适应,再转回到国际学校。”
旅行中,Julia也在为辩论赛做准备
回头看这段选择和求学经历,Julia妈妈感慨,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关键是它适不适合孩子,能否满足自己的教育期待。
这些年来,身为大学老师,Julia妈妈看到了太多一上大学就躺平的孩子。
“他们在过去的求学经历中,已经对知识、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拼命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所有的奋斗、热情,都在考上大学后就停止了,没有内驱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点什么。”
唏嘘之余,她也常常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教育问题——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AI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下一代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破除思维限制后,她越来越发现,教育也可以是旷野,而非轨道。
“相比学到了多少知识,刷了多少题,我更看重孩子有没有内驱力、对世界是否充满好奇心,能否在接触真实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成长,成为终身学习者。”
至于孩子未来是否能进所谓名校,Julia妈妈倒没有什么执念。她反而更向往像密涅瓦那样颠覆高等教育的另类大学,“大学四年时间在世界七个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多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