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拉基金会(Tula Foundation)联合创始人兼董事Eric Peterson今日宣布:将自己最后的财富 —— 整整$9200万元,捐给基金会。这次捐赠后,Eric将“两袖清风”。Eric Peterson和他的妻子Christina Munck在年轻时成立了自己的医疗成像公司Mitra,获得了不菲的收益。退休后,2001年他$3亿元卖掉公司,用所得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开始运作。

之所以基金会叫“图拉”,这是因为他们的爱犬就叫“图拉”。早在出售公司后Peterson就表示,“我会将全部资产陆陆续续注入基金会,这是我和我妻子的承诺。”
“如果死时还有钱,我就像个白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Peterson语出惊人:“不管生前有多少财富,如果死了还有钱,那我就是个白痴” —— 这是很多慈善家的典型做法,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回馈社会,而不是把财富继承给子女。

Peterson笑道:“我说的死了没有钱,是彻彻底底的没有钱,甚至可能连殡葬费都要找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借,因为我一分钱都不会留下。”
Peterson的图拉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广泛:个人生活、环境、媒体、原住民土地保护、码头开发、太阳能系统、可负担住房等等。

除了捐钱,Peterston夫妇还捐了不少土地,比如将一块22公顷的土地转让给了BC Parks Foundation BC省公园基金,以便将来并入Hakai Luxvbalis保护区,该保护区由两个原住民部落共同管理。
“该土地所在的卡尔夫特岛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圣之地”,Peterson介绍到,“该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栖息着无数海洋生物和鸟类。捐给BC Parks,能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
Peterson的慈善行为不光局限在BC省内,还延伸到了海外:通过TulaSalud计划,来缓解中美洲农村社区所经历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海洋生态,是基金会的重点项目
在基金会支持的所有领域中,海洋生态是重中之重,也是Peterson最感兴趣的部分。2009年,基金会在卡尔夫特岛购买了200英亩的土地,建立了Haikai 哈凯研究所,作为教育和保护中心。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哈凯研究所和BC省府、原住民部落开展了长期的生态研究,带动了不少沿海小社区的经济发展。此后,哈凯研究所还不断扩大规模,在Quadra群岛建立了新的研究站,并成为了联合国西北太平洋海洋十年项目合作中心的所在地,在坎贝尔河、温哥华、维多利亚都建立了办事处。

BC省环境专家Brian Starzomski表示:“说哈凯和图拉基金会从根本上改变了BC海洋科学格局都不为过,Peterson为BC省奉献了他的全部。他们拥有岛屿、拥有土地,却从不把自己当成私人土地所有者。”
钱用完怎么办?需要更多支持
相比于那些动辄身价几百亿、几千亿的顶级富豪,身价“仅”$3亿的Peterson显然更担忧基金会的未来:“我们负责的领域非常多,项目非常广泛,所以我非常担忧这笔钱用完后,基金会该怎样维持。”

“于是,我正准备做一件我从没想过、也不愿去做的事”,Peterson无奈地表示,“那就是向别人要钱,向他们阐明我们基金会的意义,希望基金会能得到持续地支持。”“如果有其他捐助者能帮我们延续理想,我们将不胜感激”,Peterson通过媒体发声道,“如果政府机构能拨款,我们也会尽力配合。”

“我认为我们需要持续存在,从长远看,我和我的妻子、孩子毕竟不能100%承担这一负担,而且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唯一一次“公款私用”,是修复轰炸机
在谈到自己的慈善经历时,Peterson还分享了一件轶事:“我在刚出售自己的医疗成像公司时,并没有打算做慈善,是和一名叫做Jeff的老空军飞行员交流后,才明白了慈善的意义。”

“我唯一一次将慈善的公款私用,是修复一架轰炸机” —— Peterson介绍道,“因为那架飞机位于哈利法克斯的博物馆,是我父亲在二战时驾驶的同一型号轰炸机,我是出于对父亲的致敬。”满足了个人的愿望后,接下来的20多年,Peterson毫无保留地将资产投入基金会的各项事业中,无怨无悔。

放眼整个加拿大、整个北美,这种慈善家其实并不少见,但能做到像Peterson这样的“连殡葬费都不留”的极致慈善家的人,还真的是寥寥无几。当然,网络上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Peterson是在避税、有人觉得他是为了博出位,为基金会募集更多资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在为慈善事业毫无保留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点赞。
信息来源:CTV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