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多年后成顶尖科学家,坚守新疆60年,获称地质勘测“活地图”2023-01-19 |作者:维珊 | 来源:砍柴书院生活分享:#新疆#李忆祖文丨维珊 来源|砍柴书院 “我虽有外国血统,但我是中国人!” 在新疆,有一位高鼻梁、金发碧眼的老人,每逢别人质疑他的国籍时,他总会操着流利的北京话抛出这句标志性的语言。 他23岁扎根大西北,一干就是60年,成为新疆地质勘测的“活地图”。 2011年,央视筹备的《地理•中国》在新疆开机,他73岁高龄,拄着登山棍,历时三年,翻山越岭,只为向镜头前的你我讲述大美新疆。 他说:我要把我的祖国介绍给全国世界! 他就是中国地质学界泰斗级人物李忆祖,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人”。 他为何会将中国当成祖国,愿意为这片热土奉献一生? 答案,早已写在了他的成长中。 1938年,华夏大地战火纷飞,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无数流浪儿无家可归。 但李忆祖是幸运的。 那一年,他出生在天津的一家教会医院里。 亲生父母因特殊原因,把嗷嗷待哺的他留在了医院。 恰好当时来天津办事的李端甫、赵秀珍夫妇来到了这所医院,听到了他的啼哭声,一问才知他的父母早就不知去向。 善良的李端甫夫妇看着这个“洋娃娃”心疼不已,当即办了收养手续,带回北京,并取名李忆祖。 当时的北京局势动荡不安,李忆祖金发碧眼的形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麻烦。 周围邻居经常议论李忆祖的身世,认为他是洋鬼子的后代,不该被收养。 可是养父母从来没有在意过别人的看法,甚至有德国老太太想要领养时,养母也没同意,始终视如己出,细心照顾。 后来,为了让他顺利长大,养母又把他送回了山东老家,在那里,民风淳朴,李忆祖的生活变得无忧无虑。 正是因为养父母这样不计回报地付出,感恩的种子渐渐在李忆祖的心中生根发芽。 很小,他就发誓长大一定要回报父母,回报这个收留他的国家。 为了这个梦想,李忆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 当时,这所院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八大院校之一,知名度非常高。 1961年,李忆祖大学毕业,因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专业课尤其出色,被直接分配在北京工作。 这下,工作单位离家近,工资待遇又高,又有发展前途,在许多同学眼里,李忆祖可谓是一路坦途。 可就在同学们纷纷羡慕李忆祖能留在北京时,他却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离开北京,去支援新疆。 上个世纪60年代,新疆还是一座荒漠,风沙大,人烟稀少,各方面都非常落后。 为了加快新疆建设的步伐,国家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积极到新疆去,建设大西北。 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支援新疆建设,李忆祖也不例外,第一时间报了名。 可在当时,他的做法却遭到了一片质疑,毕竟他工作优越,家又在北京,根本不用去受那个罪。 于是,又像当年一样,有人提出了阴谋论,认为他一个外国人,放下优越生活去新疆,一定有企图,说不定是外国的间谍。 然而,这些质疑,李忆祖毫不在意,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拉扯他长大的养母。 养父离世早,十几年来,是养母独自抚养他长大,如今好不容易盼着李忆祖有工作了,可他又要抛家弃业远涉千里去新疆。 但是,别人可能不理解李忆祖,作为他的母亲,却太了解李忆祖的想法了。 李忆祖不止一次地和母亲畅谈过自己的伟大理想,他是学地质专业的,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却亟待开采,那里才有他的用武之地。 他说,自己一生所学只有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才能发光发热,去建设大西北就是他的使命。 善良的养母当然没有阻拦他,但也没有想到,李忆祖这一走竟是一辈子。 刚去新疆时,李忆祖被分到了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主要负责野外矿点普查工作。 虽然和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太对口,但李忆祖一想到能为建设新疆添砖加瓦,就什么都不顾了。 可等他乐呵呵地奔赴一线后,才知道这项工作比想象的还要艰苦。 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寻找那些从未开采过的矿山,看看哪里有矿,哪里值得派人进驻,判断其他人的工作方向。 所以,大部分时间,他和同事都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飞沙走石、酷暑难耐都是常态。 对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李忆祖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适应。 但他克服了生活和身体上的困难,和当地的工人一样,跋涉荒滩戈壁,攀登冰川雪岭,从未掉过队。 大多时候,他和同事开着吉普车,背着炸药和汽油就进山了,走得饿了时,他就会就地用石头架起一口锅,把雪化了当水喝就馒头吃。 但有时候,山路崎岖,车根本进不去,他们就只好背着仪器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多半天,等停下的时候,腿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 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李忆祖从来没有后悔来新疆,这里就像他的第二故乡,有他热爱的地质事业,更有让他暖心的新疆人。 1975年,他和同事开着一辆敞篷车去野外工作,因为不熟悉路况,车不小心栽到了水沟里。 两个人费劲了力气也没能把车拽上来。 无奈之下的李忆祖只能去求助附近的牧民,可这里荒无人烟,走了一公里才看到一户人家。 待他说明情况后,一位哈萨克族老牧民二话不说,起身叫上几个孙子就往事发地走。 原来家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老人和孩子。 但老人丝毫没有犹豫,带领几个孩子最终帮忙把车抬了出来。 那一刻,李忆祖深切地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扎根新疆的决心。 后来,一起来支援新疆的同志都开始陆续返城,有好几次他也在返城名单中,可是李忆祖不仅自己坚定地留在了新疆,还把远在山西工作的夫人也接到了乌鲁木齐。 他说,在新疆工作是非常艰险,有时候开车过桥,车刚过桥就被洪水冲塌了,也有时候用炸药爆破,炸药不响,他也得冒死爬进去检查,这种事情数不胜数。 但只要爬上一座又一座高山,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一切危险和倦意就都被抛之脑后了。 二十年间,仅靠一张地质图,一个罗盘,和简易工具,李忆祖走遍了大半个新疆,从吉乃木、青河、到伊犁、再到克拉玛依,到处都留下了他和伙伴的足迹。 后来,连海拔五千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他也曾去过,每当从地下找到矿石时,李忆祖总能兴奋地跳起来。 出于这份热爱与坚持,几十年间,李忆祖不仅从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变成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更成了新疆地质勘测有名的“活地图”。 每次人们问他,你一个外国人这么拼命干什么,他总会说: 我生于中国,长于中国,这里就是我的祖国,为祖国拼命还用问为什么吗?这就是我应该回报祖国的呀! 由于常年在野外工作,身体超负荷运作,李忆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80年代初,李忆祖被新疆政府调入了教育系统,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的他,为孩子们上课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勘测工作,总能将课本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蓝眼睛黄头发的地理老师。 在李忆祖心里,之前地质勘测工作是报答祖国、报答家人养育之恩的方式,如今,给孩子们普及天文地理知识同样是在回报祖国的恩情。 1988年,李忆祖退休了,工作了一辈子的他,也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很多同事退休后也都回到了大城市,毕竟医疗、住房等各方面要比新疆优越。 可是,李忆祖却从未想过离开,甚至和组织上提出可以再给一份工作,不要报酬也行。 因为足够优秀,很快,他就又有了两个身份: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自治区科协科技讲师团讲师。 他总说:新疆的基础教育还是有些落后,我要力所能及去做点有用的事。 此后,新疆的孩子们总能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台上为大家讲诉中国地理,地貌特点。 李忆祖喜欢摄影,多年来科考之路上拍下了不少精美的照片,他也一一地给孩子们展现和讲解,让孩子们从小就为祖国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感到自豪。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兴趣,李忆祖又自掏腰包,购买了大量教学用具,甚至在电脑还未普及时,就购进了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先进设备。 孩子们一上李忆祖的课,就深深陶醉在其中,上完都不愿意离场。 也因此,李忆祖的义务讲座总是场场爆满,去得晚了只能站在门外听。 从前,他为了勘测地质,脚步踏遍了新疆的每一寸土地。 退休后,为了教学,他的足迹又辗转于新疆多个县市,义务讲座高达800多场,参加人数累计37万人次! 每当他登上讲台,第一句开场白总是: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 李忆祖虽然身上流淌着外国血液,却在中国的土地上辛苦耕耘了一辈子,祖国的山山水水早就刻在了他的灵魂里。 2011年,李忆祖又不顾70多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的拍摄。 像当年普查矿山一样,他再次随着摄制组翻山越岭,穿越荒漠,拍下了无数新疆艰险奇美的景观,魔鬼城、火焰山、冰川奇谷……处处留下了这位老人的足迹。 他说: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让世界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美丽的新疆。 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新疆的初心,更是他用所学知识报答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一份决心! 定风波中说道:“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新疆便是那个让李忆祖心安的故乡。 60年来,李忆祖早已将自己当成了新疆人,为这里的地质和教育事业倾尽一生所学。 他虽然拥有一副外国人的面孔,但是他高贵的灵魂却早已刻进了中国这片热土里。 然而,面对采访时他却说:我一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不过力所能及为家乡做了一点点贡献。 如今,80多岁的李忆祖依然活跃在新疆的教育战线上,他用一生来践行一句话: 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多年后成顶尖科学家,坚守新疆60年,获称地质勘测“活地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