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网站发表文章对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了介绍。在我看来,这份6000多字的介绍简直就是一部令人胆战心寒的惊悚片。
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三位获得者,分别是“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飞利浦·戴维格”,按照诺贝尔基金会的解释,这三个人的见解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了之后的金融危机。他们已经证明了防止银行大范围倒闭的重要性。”因为“在伯南克的研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银行业危机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文章说“伯南克的研究表明,银行危机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这一见解说明了运作良好的银行监管的重要性。”而就是这一句话,揭秘了伯南克为何获得诺贝尔奖,是的,因为“运作良好的银行监管”,不要误会“银行监管”四个字,那不是说要对银行进行监管,而是让银行对他人进行监管,比如对储户、对借款人进行监管,而“对银行的监管是没必要的”。
尽管诺贝尔基金的文章是对获奖者的肯定,但细致的描述却成为自曝家丑的呈堂证供。它表明:西方国家的银行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金融机构,而是集评估、监督与执法权于一身的权力部门,它们越来越成为西方国家事实上的影子政府,让我们从诺贝尔的文章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先是以小学生可以读懂的方式介绍了为何这个世界需要银行的存在,因为人们需要财富存储与消费支付,这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但很快,就过渡到“有时,银行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失败,金融危机就会出现。”并且“历史上一些最大的经济崩溃是金融危机”,比如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三位获奖者共同的研究素材与编造故事的起点。
文章描述了那场危机是多么可怕“从 1930 年 1 月到 1933 年 3 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 46%,失业率上升到 25%。危机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导致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严重下滑。在英国,失业率上升到 25%,在澳大利亚上升到 29%。在德国,工业生产几乎减半,超过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在智利,国民收入在 1929 年至 1932 年间下降了 33%。到处都是银行倒闭,人们被迫离开家园,甚至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也发生了广泛的饥饿。直到本世纪中期,世界经济才开始缓慢复苏。”
——哦,那真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经济危机啊,诺贝尔很舍得用这么多字去描述那场危机,以至于让我们产生两种感受:1、千万别再发生那场危机了;2、显得的情况虽然很糟糕,但相比那场危机显然还不错嘛。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不是伯南克等三位获奖者的贡献,世界在2008年就重演大萧条的悲剧了、并且眼下的危机也不会这么温柔,所以,让我们感谢这三位获奖者,他们拯救了世界。
他们是如何拯救世界的呢?主要贡献是两个:一是得出结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储户们恐慌性挤兑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经济问题本来没那么严重,但无知的储户们过度恐慌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为文章这样写道“大萧条始于 1929 年相当正常的衰退,但在 1930 年发展为银行业危机。银行数量在三年内减少了一半,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银行挤兑。”
原来,那一场危机只是“相当正常的衰退”,之所以变成严重的世纪大萧条,全是因为储户的恐慌导致的,那么,生产过剩就不是原因、一战导致的其他影响就不是原因、资本市场的股票游戏也不是原因,所有罪过就是市场谣言和储户恐慌。
既然有了这个结论,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解决方案当然就不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上去解决,而是银行千万不能倒,因为那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无论储户怎么挤兑也无法令银行倒闭,于是就有了另外两位诺奖获得者“戴蒙德和戴维格”提出的方法:“以政府存款保险的形式提出了解决银行脆弱性问题的方法”,说白了就是政府为银行兜底。文章说“当储户知道国家已经为他们的钱提供担保时,他们不再需要在银行挤兑的谣言开始时立即冲向银行。这在银行挤兑开始之前就停止了。因此,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的存在意味着它永远不需要使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现在都实施了这些计划。”
那么好,这意味着银行永远不会因为储户的挤兑而死,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吸储和放款了,并且“大多数国家现在都实施了这些计划”。而我的问题是,借款人会不会因为银行的挤兑而死呢。答案是确定的,因为银行加强了“监管”。文章说“在 1984 年的一篇文章中,戴蒙德分析了银行承担另一项重要任务的必要条件,即监控借款人以确保他们履行承诺。”
如何确保?文章说“借款人需要为破产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即使是工作做得很好、没有浪费任何钱的借款人,有时也会破产。”也就是说,不管借款人是否在本质上是个好人,只要不能偿还欠款并破产,就会“付出极高的代价”。而戴蒙德的贡献可不仅仅是千方百计的研究如何让破产人承受巨大的代价,他有更高的追求:“监控被委托给银行”。也就是“银行可以以一定的成本监控借款人。银行进行初步信用评估,然后跟踪投资进展情况。”这样一来,银行就变成了检察官和审判员,同时也是可以让借款人付出“巨大代价”的执法者。这等于银行家可以绕过政府去执行监管社会的权利并惩罚给他们造成损失的人。这是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巨大贡献。
那么,既然银行有监管社会的权利,谁来监管银行呢?文章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存款人都知道银行是否正确地履行了职责。戴蒙德文章中的一个结论是,银行的组织方式意味着它们不需要存款人的监督。”理由当然是银行经营不善自己也会倒闭,所以不用监管——这是多么荒谬的理论,难道借款人就不担心自己倒闭吗?
诺贝尔的文章继续解释获奖者的理论“只要银行以负责任的方式管理其贷款活动,大型银行因此而倒闭的风险很小。这是因为银行向大量借款人发放贷款。即使少数借款人拖欠贷款,所有贷款的损失也将很小且可预测。”天哪,为什么不说说当借款人因为一点点欠款就在整个金融系统名誉扫地、后果不可预测呢?
文章说“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会降低银行贷款组合的平均风险”,但是我们分明看到,只要借款人打碎了一颗鸡蛋,就会在整个篮子里失去全部信誉。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伟大发明吧。
文章当然要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做出辩解,因为本·伯南克在那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既然是本届诺奖获得者,他就必须有贡献,即使那场危机的影响一直没有过去。文章提到了影子银行的问题,但依然把他们的问题总结为是“挤兑”导致的。好吧,文章根本不会说正是这些银行把美国的房价反复评估、反复增值,吹大了资产泡沫。
文章最后说到:“如何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以履行其职能——将储蓄引导至生产性投资而不引起反复出现的危机——是研究人员和政界人士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今年获得奖励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工作,使社会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那么,其结论就是,肯定三位获奖者的三大贡献:1、经济危机是银行倒霉的结果,而银行倒霉是谣言和储户的恐慌导致的,所以银行不能倒霉并且要国家兜底、并且银行也不会亏钱所以不用接受监管;2、银行要履行政府职能,执行监管、评估与实施“巨大代价”的惩罚职能,谁影响银行赚钱就是与整个社会作对;3、银行仅仅做中介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研究如何把储户资金引导至生产性投资。这听起来是一项十分光荣的责任,值得继续研究,也许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就是与此相关吧,它意味着——谁能想出一个办法,让银行去掌控整个社会生产,谁就是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个诺奖获得者将帮助银行家统治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