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0917份。
202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郑学林指出,2016年制定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表明了国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其中,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的重要制度,也是该法的核心内容。
郑学林表示,反家庭暴力法实施6年来,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数量逐年上升。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0917份,有效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的发生或者再次发生,依法保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此前在2022年3月,最高法会同全国妇联、公安部等六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对家庭暴力的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以及执行联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明晰裁判规则,最高法制定本《规定》,以解决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难点问题。
《规定》第一条提出,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提起离婚等民事诉讼为条件。该规定明确了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需要在先提起离婚诉讼或者其他诉讼,也不需要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后一定期限内提起离婚等诉讼。
《规定》还进一步明确家庭暴力的形式,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范围。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此次《规定》对家庭暴力行为种类作了列举式扩充,明确冻饿以及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均属于家庭暴力。
为最大限度保障该类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依法及时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救济,《规定》对代为申请的情形进行了适当扩充,明确“年老、残疾、重病”等情况,可以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代为申请。同时,结合审判实践,根据相关部门的职责内容,对于代为申请的主体,增加了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等。
《规定》根据家庭暴力发生特点,总结实践经验,列举十种证据形式,比较常见的如双方当事人陈述,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双方之间的电话录音、短信,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妇联组织等收到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等。针对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规定》将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纳入家庭暴力证据范畴。
“家庭暴力受害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时,就可以有意识地留存、收集上述证据,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时向人民法院提交。此外,对证明标准问题,《规定》还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证明标准为‘较大可能性’即可,不需要达到‘高度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申请人的举证难度。”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二级高级法官王丹表示。
此次《规定》还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其中明确,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