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新冠疫苗打不打?唇枪舌战背后的思维模式令人深思……

原创2022-01-27 |作者:熙妈 | 来源:她乡WEEKLY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熙妈撰写】

自从疫苗开打以来,各个群里关于要不要打疫苗的争论就没停止过。这有点像美国电影《土拨鼠之日》里的time loop(时间循环),所有人陷在这个无休止的论战里,每日重复,却又找不到出口。

一般而言,反对疫苗的人士会拿出很多推文来,从疫苗原理到各种副作用后遗症来大篇幅轰炸,赞成疫苗人士则从感染率统计里的轻症、重症比例来反击,作为一场辩论本也无可厚非,但事实就是往往就事论事的辩论后来就变了味。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开始人身攻击,诸如“脑残”“SB”等词就频繁显现,不得已有一方就会呼唤“群主”出来主持公道,要求群主开除对方群籍,以绝后患。这时候,也会有理智人士出来说几句公道话,大致就是劝解双方保留不同意见,愿意打的就打,不愿意打的就不打,都是各自选择,为各自的选择负责就好了。

昨日有一成员应该是基督徒,为了让对方服从自己的论点,搬了大段圣经语言出来,只是语气全带着惩戒口吻,另一群友不得不出来质疑原来上帝都是这样恐吓世间之人的吗?

其实并不只是在疫苗问题上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常见这样的现象,就是当我们争论一个观点时,往往目的是要说服对方服从自己的观点,如果你不认同我的,那就是你有问题,你可能智商有缺陷。

曾和小姑娘一起看《新小城之春》的短片,就是翻拍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典之作,探讨婚姻与责任的主题。小姑娘很激动,说女主一定要和初恋一起走,她和丈夫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她并不爱他,为什么要留下来。我问她,如果是你的妈妈是女主,你还支持吗?她犹豫了,说,他们没有孩子呀。我说,那现在假设他们有孩子,你还坚持之前的观点吗?她想了一会,说,那我不愿意了。

看看,这就是当面临一个选择时,每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的有限认知和各种周遭条件综合权衡而得出的结论。关于打不打疫苗,也是如此。有人觉得自己抵抗力很强,防护得当,风险性小,就不愿意去承担疫苗副作用的危险;同样,打疫苗的人基于自身的工作、家庭等条件,担心一旦感染会向重症恶化的危险,因此就选择打疫苗。在这里,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绝对的对或错,或者这根本就没有对错,仅仅是一种权衡后的取向而已。那为什么要争的头破血流呢?

这不得不又提到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根据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是“苏格拉底方法”,就是通过提问,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质疑包括自己在内的言论所包涵的假设,前提是按照合作精神来从不同视角进行推理。这就体现了这一思维模式包含的求真目的和开放包容的境界。求真就意味着也许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自身原有观点不符甚至背道而驰也在所不惜。开放则意味着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方能防范个人偏见的可能性。

在我们长期接受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太习惯于标准答案的权威性,甚至在解读一篇抒情散文的时候,都要有一致的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在这过程中,思维逐渐受到了束缚,养成了单一价值标准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导致了面对任何有分歧的地方,往往采取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至于那些说服不了对方就想用非正常手段灭之而后快的行为,就不仅是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是文化糟粕的后遗症了。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批判思维的好习惯?不妨也在生活中多采用一些启发式提问,比如有关学校的话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提出问题,因为能提出问题就是开始思考的第一步。然后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找出支撑的依据,最后得出相对合理的答案。比如,今日两个小朋友之间闹了矛盾,不妨让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陈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各自说了什么,在什么条件下说出来的,再从两个孩子不同的角度来推演矛盾发生的原因,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能力确实是可训练的,它会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心态,获得健康的心智。具备了这种心态,你的孩子就不会在成年后只要听到不同意见就急的跳脚骂人了。

fungo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新冠疫苗打不打?唇枪舌战背后的思维模式令人深思……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