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乡weekly 程序报道】大约40年前,一次偶然的谈话让加拿大BC省一位土生土长的女子下定决心,在利顿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50人的偏远小镇,兴建一座华人历史博物馆。
大约5年前,刚退休不久的她以一己之力抗下所有开支,亲自画图、监工,满脸欣慰地看着她前半生的心血化身华人文化和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脊梁,傲然挺立在BC省的大地上。
大约6个月前,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火,几乎残忍地吞噬了利顿的每个角落——站在一片残垣断壁前,心碎的她暗暗发誓,只要她还活着,她就一定要亲手重建这座华人历史博物馆,继续向后人述说加拿大华人的荣光。
12月3日,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馆长洛娜·范德里奇(Lorna Fandrich)女士接受了《她乡WEEKLY》的独家专访,为我们娓娓讲述了她与华人文化的不解之缘。
(洛娜·范德里奇女士,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馆长、执行总监 图截自Youtube)
缘起:几经转手,从“香屋”到华人历史博物馆
1980年,28岁的范德里奇女士和他的丈夫伯尼(Bernie)在利顿镇主街145号买下了一块空地。当时经营着漂流筏业务的二人需要一个能一直存放装备的地方,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对话改变了她的想法。
“我们刚买下这块地不久,就有人过来告诉我们,‘嘿,你知道吗?这地方原来是个华人的庙’,”范德里奇女士告诉我们,本就对历史感兴趣的她听到这话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引起来,然后她便开始自发地收集起有关这块空地,以及BC省华人历史的资料。
(1885年老照片中的利顿香屋 图自温哥华档案馆)
大约1881年左右,最开始来到BC省淘金的华人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利顿镇的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香屋(Joss House)——不过虽然从名字上看是座小庙,它的功能却“和现在的宾馆、还有社区大厅差不多,”据范德里奇女士介绍,最开始,这座当时典型的木结构建筑有三个区域:一个供奉着神农、观音和祝融的祭坛,一个用作客房的小房间,还有一个小的宿舍供看守使用。
当香屋的两扇大门打开时,从利顿的大街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香屋里供奉神灵的祭坛。
当时在此地的华人多数是淘金客、太平洋铁路的劳工和他们的家人们,自香屋建好后,往来祈福、还愿的华人香客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华人会把它当做会议据点和长途旅行中歇脚的地方——直到BC省淘金热退去、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钉下最后一根钉,这座香屋才在世纪之交慢慢断了香火。
但真正让范德里奇女士动了在这块地上修建华人历史博物馆念头的,是她不久后看到的一篇写于1933年的报刊文章——据范德里奇女士回忆,这篇文章的记者披露了一系列往来于一个名为德韦纳(Derverna)的男子和加拿大政府之间的书信,揭示了当年这座香屋被迫易手的真相。
(揭示当年利顿香屋被迫易手真相的报道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这篇文章写道,眼看造访香屋的华人越来越少,这个叫德韦纳的男子便以此为借口从1901年开始,一直写信要求加拿大政府将香屋所在的这块地“送给他”。文章写到,从1901年到1928年,他对这块地的垂涎就从来没停过,只在第1917年到1920年停了一段时间,这还是因为当时加拿大政府正忙着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
然后到了1928年,腾出手来的加拿大政府最终还是没能拗得过德韦纳,最后答应将香屋所在的土地卖给了德韦纳——在交易达成前,1928年中华民国驻温哥华领事馆曾要求叫停此交易,称香屋里还有约3000加元(差不多是现在5万加元)的财物尚未物归原主,但无论是加拿大政府还是德韦纳,都没把华人群体的抗议当回事。
德韦纳只用了45加元(相当于现在的727.87加元),就拿到了这块地和上面的所有财产,而挣着最微薄的工资,曾豁出命去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利顿华人,从此便被抢走了一块精神寄托。
(1881年至1884年期间,1.7万名华人劳工来到BC省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至少700人丧生。他们拿着1天1加元的工资做着最累的活。图自CBC)
有感于本地、乃至全加拿大华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得知一切的范德里奇女士便暗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必将此地照着香屋原来的样子复原,以缅怀并彰显华人群体为BC省,乃至全加拿大做出的突出贡献。
她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而利顿小镇的本地人,无论自己是什么族裔、来自什么文化背景,在知道范德里奇女士的想法后,纷纷表示肯定并愿意提供帮助。
但当时年富力强的范德里奇女士却依旧面临着两个问题:要经营公司的她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其次,因为自己不是华人,她更怕自己贸然修建华人历史博物馆会冒犯到华人群体——于是,在范德里奇女士2014年退休后,她便只画下了自己心中华人历史博物馆的草图并完成了基本的建筑渲染图,却迟迟没有开始动工。
2016年2月,利顿香屋遗址被BC省认定为具有省级意义的古迹,被列入了该省的历史名胜名录,同时被建议列入加拿大的名胜古迹名录——范德里奇女士知道,自己朝思暮想的华人历史博物馆,就要成为现实了!
(Lily Chow,加拿大著名华人研究员、作家,作品包括《金山之花》、《铁轨上的血与汗》、《追梦》、《北方旅人》等,于2014年、2019年获得BC省历史联合会嘉奖,2012、2002年获得两枚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禧年勋章。1967年移民加拿大的她现居BC省维多利亚市)
“我的导师Lily Chow女士在知道这一切后鼓励我说,‘别担心,放手去做吧!’,”随着最后一丝疑虑被打消,范德里奇女士2016年立马专门从温哥华请了建筑师,以一己之力抗下了所有的开支,只用了几个小时的准备,就在香屋的遗址上开工动土。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动工一年后,2017年5月13日,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那天,范德里奇女士笑得很开心——“我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华人群体给予我的支持”。
(2017年5月13日,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开馆 图自Canada’s Historic Places)
辉煌:“家的感觉”
据范德里奇女士介绍,在疫情开始之前,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每年五月中旬左右开馆,九月左右闭馆。这4个多月的营业时间里,她独自一人和几个志愿者撑起来的博物馆会迎来大约1100位客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慕名而来的华人旅客。
“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大温低陆平原地区的华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正门 摄于2021年5月23日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范德里奇女士说,有很多游客都趁着几天的假期从大温开车先开车去惠斯勒,然后继续北上浏览完达菲湖(Duffey Lake),之后特意绕道12号高速公路来一趟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还有的华人游客可能在利顿停留后继续北上,驱车500多公里,只为了去看看BC省历史上著名的华人淘金者聚居小镇——巴克维尔(Barkerville)。
但他们的终点是哪儿,凡是进过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华人,没有一个不对这两件事感到惊讶的:“首先,他们会很惊讶,华人历史博物馆的馆长,竟然是我这么个西人老婆婆,”范德里奇女士笑到,“其次他们会惊讶,我们馆里很多展品他们之前从来见过,别说在大温了,就算在中国都没见过”。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佟晓玲与范德里奇女士合影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博物馆里展品最多时有1600多件——这可多亏了BC省众多和范德里奇女士一样,对华人文化有浓厚兴趣的BC省民,也多亏了她,这些展品才能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曾经拥有者的同族后人,生动地再现了百年前BC省的淘金热、穿越菲莎河谷的太平洋铁路建设、当时华人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面临的歧视。
范德里奇女士说,早在博物馆建设动土之前,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展品收集之路。除了自己此前收藏的几百件藏品,范德里奇女士曾从于一位利洛埃特(Lillooet)的校董手上一口气买下了200余件华人旧物。
她说,这位校董年轻时一直有个爱好——特别喜欢到旧矿场和大家堆放不要物品的河岸边“寻宝”。
“20世纪50年代,一场大火烧毁了在利顿北部不远处的阿什克罗夫特(Ashcroft)镇唐人街,然后政府就把所有被烧毁的建筑和里面的物品整个拉到河岸边堆着,”范德里奇女士介绍说,“然后这位校董从废墟里挖到了好多华人旧物,最后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不便,要搬到甘露市(Kamloops),再加上我想建华人文化博物馆的消息传开了,他干脆在搬走之前把200多件藏品整个打包卖给了我给了我,这些旧物的保存状态好极了”。
(在Ashcroft 找到的华人此前用过的药瓶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位校董卖给我的藏品,就没有华人历史博物馆,”范德里奇女士说,还有另一位曾住在威廉姆斯湖(Williams Lake)的华人旧物收藏家,曾把自己种类齐全、带有详细历史解释说明的800件藏品在搬走前全卖给了她,但就在交易完成后三个月,这位好心的收藏家就因胰腺癌去世了。
“如果他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藏品在我的博物馆里展示,一定会很骄傲吧,”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里的展品大多数都是来自BC省淘金热时期(约1850到1870年左右)和太平洋铁路修建时期(1880到1885年)的华人日用品、厨具、工具、衣物和装饰物等常见物品,许多上年纪的华人访客看到展品甚至都惊呼自己小时候曾见过它们。
比如熨斗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再比如这些做松糕用的模子。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还有老铜锁和首饰盒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但范德里奇女士最珍爱的,还是这条头带。
(Peter Chong的照片和他满月时戴的头饰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据她介绍,这条头带是一位名叫Peter Chong的华人捐赠的——Chong老捐赠这条头戴时已92岁高龄,他的祖父是首批来到利顿小镇的华人,1883年就在此开店定居。而这条头带则是Chong老在中国刚满月时,他的家人给他制作的礼物。
这条头带在Chong老的母亲生前一直由她亲自保存,而在母亲去世、Chong老拿到这条头带后,就把它捐给了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
“对整座博物馆来说,这条头带都是最特殊的存在,”范德里奇女士说,“我当时建馆的时候,就想着到时候一定要让华人访客有‘回家’的感觉”。
“有客人来了之后闻到博物馆里焚的香,说‘这跟我奶奶家的味道一模一样!’我当时开心坏了,”范德里奇女士说,“还有一次,一位40岁左右的华人在参观完博物馆后,突然掩面哭了起来,说‘没想到在加拿大原来还有人愿意为华人开博物馆’,当时我就知道,我在做正确的事”。
但华人朋友的这个“家”,却一时半会儿回不去了。
天灾:“毁灭只用了23分钟”
2021年6月底,BC省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极端天气事件——夏季的高温直接导致了595位BC省民的死亡。
6月26日,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还在发推文,让小镇上“想避暑的居民快来博物馆凉快凉快”,然后6月29日,利顿就创下了加拿大有史以来最高的气温记录,恐怖的49.6摄氏度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捏住了小镇的命脉。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仅仅一天以后,高温引发的大火就席卷了利顿所在的山谷。
“烧起来的那天我们这里虽然没到49.6度,但那天的确非常热,风也很大,”范德里奇女士回忆到,“至于野火烧起来的缘由,我们这里的人都觉得应该是火车轮和铁轨之间的摩擦起了火星,然后点燃了附近的植物” 。
“野火烧毁整座小镇,只用了23分钟”。
范德里奇女士说,那天她和丈夫亲眼看着野火顺着河流的方向一路烧到利顿的小镇上,“一看到那个火势,我们就知道利顿要没了——根本不可能把小镇就下来”,急疯了二人连赶回博物馆随便抓点东西的时间都没有,满脑子都想的是赶紧让自己的女儿和两个儿子从小镇上撤出来。
和利顿的所有人一样,范德里奇女士一家赶紧跳上车,一路开了大概得有6公里,来到一家漂流度假区避难——可短短40分钟后,吞噬了整个利顿小镇的野火就烧到了他们眼前。一行人不得已只能再次上车,朝着利洛埃特和梅丽特(Merrit)的方向继续撤离。
(火灾后的利顿 图自加拿大通讯社)
据CBC报道,90%以上的利顿小镇建筑被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火摧毁,同时还有2人身亡。电力、下水道和供水服务被切断,铁路和高速公路也遭到破坏,同时小镇附近的水域可能已被用于灭火的化学品污染,火灾造成的废墟里还可能含有有毒化学品。
加拿大保险局报告称,这场大火仅在利顿小镇就造成了7800万加元的保险损失。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整个利顿小镇上只有4座建筑从野火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范德里奇女士的家、她两个儿子的家已被大火化为一片乌有,她女儿的家虽然较为完好,但她赖以生存的咖啡馆已荡然无存。
“这座原来1层高且带有4个地下室的建筑,现在只剩下了10英尺的灰烬”。直到8月4日,BC省府才准许范德里奇女士返回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但只有2天半。
(抢救博物馆展品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博物馆里原本记录在册的有1600余件藏品,但就算有BC省遗产紧急响应网络(BC Heritage Emergency Response Network)工作人员的协助,范德里奇女士也只能找到200件,这其中更是只有40件藏品还“相对完好”。
(抢救博物馆展品 图自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Facebook)
她们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幸运儿从灰烬中发掘出来,检查损伤情况,清洗上面的污秽,将它们记录在案并打包送往其他博物馆,为世人展现利顿当时那场毁天灭地的大火。看着博物馆的一片残垣断壁,范德里奇女士险些掉下泪来。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崩溃——还有大量的工作要等着她,自己还有使命要完成。
涅槃:“春天见”
在博物馆焚毁后不久,范德里奇女士就下定了决心,要在原址上重建利顿华人博物馆。
“原因很简单,我还要继续向世人讲述华人在BC省的历史,这也是我一开始建立利顿华人博物馆的原因,我才刚刚开始讲加拿大华人的故事,我的热情还没有熄灭,”范德里奇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其次,博物馆早已成为我们所爱戴的社区的一部分,灾难不会让利顿的发展停滞不前,华人历史博物馆也是一样,就算从头再来,也有欣欣向荣的一天”。
幸运的是,范德里奇女士为博物馆的1600件藏品购买过保险,保险理赔也会包含博物馆原址废墟的清理费用。但就算自己“不用拿出10几20万加元”,要把博物馆再建起来,范德里奇女士估计还有大概数万加元的缺口。
“在我知道博物馆烧毁不久后,我就联系了第一次帮我建馆的建筑师,他跟我说要做好再掏3万加元的打算,”范德里奇女士苦笑着说,“因为建筑材料这两年涨价了”。
听说范德里奇女士要重建博物馆,她的家人和利顿社区的当地居民无一不鼎力支持。
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加拿大华人建筑装修协会以及列治文乐虎狮子会早在今年7月就共同提出了筹款议案,率先筹得了第一笔善款,用于帮助重建利顿小镇。
在加拿大众筹网站Go Fund Me上,共有两个对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发起的众筹活动。加拿大的各位,无论自己是否是华人,纷纷慷慨解囊,其中一个已结束的众筹活动共募集到8840加元。
(图自GoFundMe)
而身在大温的华人也没有让范德里奇女士失望:在另外一个由Li Li女士发起的筹款活动中,截至12月8日更是从141位好心人身上募集到了14,514加元善款,全部用来重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
(图自GoFundMe)
“帮助华人历史博物馆,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12月8日,大温华社发起了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重建的捐款座谈会。会上,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加拿大华人建筑装修协会、列治文乐虎狮子会、温哥华湖北同乡会及其他个人群体共计向范德里奇女士重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行动捐款4万加元,一举补足了重建的经济缺口。
各方具体捐款金额如下:
个人群体:18669加元;
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8999加元;
加拿大华人建筑装修协会:5000加元;
列治文乐虎狮子会:4360加元;
温哥华湖北同乡会:3000加元。
不止如此,还有一些华人社团也正在筹款,会继续对利顿华人博物馆提供帮助。
范德里奇女士说,她诚挚地感激大家经济上和情感上对重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支持,特别是来自华人群体对他们的帮助。
(图自:乐活网)
但这位要强的馆长还是在采访时对记者表示说,自己还是不习惯“开口请人捐款”,就算重建博物馆可能还会有资金短缺,自己“也会拿出积蓄将它补足”。她说,虽然有一些保险和政府的程序要走,但一切顺利的话,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重建工作2022年春季就能开工,等到2023年夏季,焕然一新的博物馆将重新开门迎客。
与此同时,范德里奇女士的展品收集之路仍在继续。她说自己准备再去寻找那些与被摧毁的展品相似的旧物。“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收藏家联系我了,问我愿不愿意去他们那里看看,还有人愿意直接捐赠”。
除了将展品内容和规模恢复到原来差不多样子,范德里奇女士说,为了防止再出现这样的火灾,自己准备将展品“上网”的同时在展馆内部设立一个多媒体的展示空间,通过视频等形式,更为生动地为大家讲述华人群体在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修建时期的点点滴滴。
好在此前管内1600多件藏品,范德里奇女士此前有仔仔细细地为她们拍照并存下电子档。
“我非常佩服华人身上体现出的韧性、毅力和适应性,我知道现在BC省乃至加拿大的华人目前正面临着种族歧视的挑战,”范德里奇女士说,“但我认为,保持骄傲,继续做正确的事,继续讲好华人在加拿大的故事,就是对这些种族主义人士最好的反击”。
范德里奇女士说,现在自己最大的担忧,是重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时间跨度可能较长。自己这次盯着重建没什么问题,但等到哪一天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希望这座博物馆和里面所有的展品,能完完整整地交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或者机构手上。
“至于现在,大家不用担心,除了这两天在我几个孙子孙女上染了点小感冒,我一切都好,”范德里奇女士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