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进化出了Omicron突变株(B.1.1.529),并且由于发生了更多功能性突变,因此该突变株很可能对人类造成更大威胁。
在接受CNBC采访时,新加坡的传染病专家Leong Hoe Nam博士推测:“Omicron将在3-6个月成为主流毒株,接种第三剂疫苗是走出Omicron的基础。”
一方面,Omicron突变株来势汹汹,需要加强接种以预防感染及重症;另外方面,又因为Omicron有更多突变、所以可能对部分疫苗出现免疫逃逸。
“接种哪一种加强针”突然成为更受关注的问题。
专家怎么说?
2021年11月30日,美国Moderna 首席执行官 Stéphane Bancel 预测说:现有的新冠疫苗可能对Omicron 突变株效果不佳。
当然,Bancel紧跟着说了更重要的一句话:Moderna公司正在测试和研发针对Omicron突变株的新疫苗mRNA-1273.529。
而德国BioNTech公司的首席执行官Ugur Sahin则有完全不同的意见,他在同一天表示,由新变种引起的感染可能不会对接种疫苗的人造成严重疾病。他强调说:别担心!继续加强接种。
看来这两个CEO的结论完全不同,也都在维护自己公司的利益。
中立的流行病学家则说,现在说 Omicron 有多危险,还为时过早。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却不解决我们目前的问题。
对既往文献的梳理
可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专家们对于疫苗是否继续有效争论不休,最关键的问题是Omicron的突变是否会导致免疫逃逸,也就是使人类通过疫苗接种、或者自然感染获得的对新冠病毒免疫应答不再有效。
那么我们看看Omicron有哪些突变?
Omicron突变株突变株的Spike(S蛋白)有32个突变,Jeffery Barrett博士列出了这些突变,如下图所示。
(Omicron的突变位点。红色意味着已知突变、不好。紫色意味着新的突变,且实验室数据显示有威胁。黄色意味着这些突变位置很重的,但科学家还不知道其生物学特征。蓝色表示需要更多证据来验证。绿色表示这些突变已被验证过,不需要担心。图源:推特@jcbarret)
从突变位点看,B.1.1.529突变株的RBD具有15个突变,是RBD突变最多的突变株,可能会影响抗体识别和疫苗接种。最让人担心,是Omicron出现了的导致Beta免疫逃逸的突变E484。
所以,本次大数据分析针对已有疫苗对预防Beta突变株的保护力/有效性研究,以期在迷雾中找到一点线索。
(数据揭示真相)
检索时间:美东时间2021年11月30日
检索平台:PubMed
可视化平台:文献鸟
检索词:vaccine*[Title/Abstract] AND covid*[Title/Abstract] AND (“beta”[Title/Abstract] OR “B.1.351″[Title/Abstract])
共检索到474篇论文,我们对重点论文做一简述。
为避免本分析结果被误解,我们郑重声明:本分析仅为学术交流,不做任何推荐或者临床使用参考。
1,辉瑞 mRNA疫苗在南非3期临床试验中,预防Beta突变株所致COVID-19保护力为100%。
2021年11月5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中发表的辉瑞/BionNTech BNT162b2的3期临床试验6个月随访报告中,以Beta突变株为主的南非组,预防COVID-19的保护力为100%。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临床试验结果,可靠性极高。缺点是,作为亚组分析,样本量不是很大。
2,辉瑞mRNA疫苗在卡塔尔真实世界预防感染Beta突变株的有效性为75%,预防重症COVID-19的有效性为100%。
2021年7月8日,同样发表于NEJM的针对卡塔尔超过26万BNT162b2完全接种疫苗者的研究显示,卡塔尔50%的COVID-19病例是由Beta突变株引起,BNT162b2预防感染Beta突变株的有效性为75%,预防Beta突变株重症/危重/病死的有效性为100%。
3,美国Moderna公司mRNA-1273 mRNA疫苗在卡塔尔真实世界研究中,预防感染Beta突变株的有效性为96.4%。
2021年9月,发表于Nat Med的针对卡塔尔mRNA-1273完全接种疫苗者的研究显示,mRNA-1273在卡塔尔预防感染Beta突变株的有效性为96.4%,预防重症的有效性为95.7%。
4,美国Novavax公司NVX-CoV2372 疫苗在南非终期临床试验中,预防Beta突变株所致COVID-19保护力仅为49.4%。
2021年5月5日,美国Novavax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NVX-CoV2372预防南非COVID-19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表于NEJM;结果显示,该疫苗预防Beta突变株所致有症状COVID-19的保护力为49.4%;但对于HIV阴性受试者的保护力为60.1%。
5,英国阿斯利康/牛津大学的AZD1222不能预防南非临床试验中,HIV阴性受试者感染Beta突变株所致COVID-19。
2021年5月20日,针对阿斯利康/牛津大学的腺病毒疫苗AZD1222预防Beta突变株的研究发表于NEJM。结果显示,针对HIV阴性者,AZD1222不能预防Beta突变株感染,保护力仅为10.4%。
6,综述各个疫苗对突变株的保护力。
2021年10月13日,美国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学者在Int J Cell Biol Physiol发表了一篇综述,系统论述了已有疫苗对各种突变株的保护力。
其中对预防Beta突变株所致COVID-19尚有保护力的疫苗分别为BNT162b2(86%)、mRNA-1273(89%)、Ad26.COV2.S(64%)、卫星5号(59%)和Covaxin(50%);
对预防感染Beta突变株尚有保护力的疫苗分别为BNT162b2(82%)、mRNA-1273(85%)、Ad26.COV2.S(57%)、卫星5号(52%)。
尽管有了上述分析,但对于突变株最重要的两个流行病学特征,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目前还没有Omicron的相关数据。
这篇综述也再次验证了王宇歌博士之前谈到的目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认知,就是:“即使用野生型毒株生产的疫苗,只要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足够高,则其可以产生非常广谱的中和活性,不但可以中和对抗体逃逸最严重的Beta突变株,甚至还可以中和SARS-CoV和蝙蝠及穿山甲冠状病毒。”
因此接种或者加强接种能够诱导高中和滴度的已有疫苗,可预期其对Omicron突变株也具有较好保护作用。
小结:
1,Omicron突变株目前数据有限,不宜过度解读,更不必恐慌。
2,对目前来说免疫逃逸最强的Beta突变株的分析显示,美国辉瑞和Moderna公司的两个mRNA疫苗仍有较高的预防感染和预防COVID-19的保护力。
3,通过这些分析,也再次验证了:只要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足够高,则其可以产生非常广谱的中和活性,可以中和对抗体逃逸最严重的Beta突变株,也很可能中和Omicron突变株。
本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再次需要强调的是,本分析仅供学术交流。
其次,本次分析的是Beta突变株,而南非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micron的免疫逃逸可能比Beta突变株还明显,这也意味着目前对Beta突变株仍有效的两个mRNA疫苗也面临严重挑战。
第三,面对疫苗的不确定性,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除了尽快完成可能有效疫苗的接种及加强接种之外,减少疫区旅行、戴好口罩、注意洗手,仍然是关键而确定有效的防疫措施。
参考文献:
1,https://www.cbsnews.com/news/moderna-vaccine-omicron-bancel-covid-effectiveness/
2,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through 6 Months. N Engl J Med. 2021 Nov 4;385(19):1761-1773. doi: 10.1056/NEJMoa2110345.
3,Effectiveness of the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the B.1.1.7 and B.1.351 Variants. N Engl J Med. 2021 Jul 8;385(2):187-189. doi: 10.1056/NEJMc2104974.
4,mRNA-1273 COVID-19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B.1.1.7 and B.1.351 variants and severe COVID-19 disease in Qatar. Nat Med. 2021 Sep;27(9):1614-1621. doi: 10.1038/s41591-021-01446-y.
5,Efficacy of NVX-CoV2373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the B.1.351 Variant. N Engl J Med. 2021 May 20;384(20):1899-1909. doi: 10.1056/NEJMoa2103055.
6,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the B.1.351 Variant. N Engl J Med. 2021 May 20;384(20):1885-1898. doi: 10.1056/NEJMoa2102214.
7,Vaccine efficacy in mutant SARS-CoV-2 variants. Int J Cell Biol Physiol. 2021;4(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