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小伙子已经要了多年的糖,今年早就和同学约好聚到一起发糖。小姑娘刚来这里读书,还是第一次参与Trick or treat,激动兴奋。我这资深摄影师自是跟随其后,做好摄影摄像工作。
遵循最好的一定要优先领略的原则,我们第一个到访的就是位于十三街据传是著名的医生之家,每年万圣节的打卡必备据点。刚拐进这条街,就听到人声鼎沸,夹杂着怪叫和嬉笑,烟雾弥漫,灯光闪烁。
名不虚传的打卡地从未令人失望,每年都有新的陈设,满院子的墓碑、怪兽、十字架,屋前墙壁上放着蓝黢黢的恐怖投影,一条绳索从屋顶拉到院子门口的地上,每隔几分钟,绳索上一个白色鬼魅呼啸而来,引起孩子们一片尖叫。家人们都很忙,有发糖的,有穿着制服坐在地上与孩子们做游戏的,有拿着笨重的喷雾设备不停释放烟雾的,也有身穿黑色衣服静坐的。记得前两年这家的老爷爷缓缓从棺材里爬出来休息,令人惊叹,原来棺材板下露出的胳膊竟然是真人秀。这家人仍像往年那样体贴,在门前放置了休息的座椅,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座椅间隔按照防疫要求摆放,总算提醒人们我们还在疫情里。孩子们都在近处仔细欣赏,大人们则在人行道靠后处站着聊天,拍照,热闹极了。旁边的邻居挨着这家想来也是有压力的,也竖着几个巨大的充气鬼怪,看来万圣节装饰也是会内卷的。
如此精彩绝妙的布展无疑是这条街最靓的仔了,但邻居们也是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精彩。诡异派的就是在院子里竖上墓碑、骷髅,或在门口搞一个邪恶巫婆;声光电流派的就是用机关搞出各种声效,冷不丁来一嗓子,吓你一跳;也有温馨派,南瓜灯就是主角了,大大小小的南瓜发出朦胧暖心的光,指引你通往家门的道路。
孩子们全是用跑的,就没见到一个是慢悠悠踱步的。一个个都精心装扮,女孩子大多是公主、精灵,男孩就是战士、恐龙、鲨鱼、海绵宝宝这种调调的,都背着布袋子、拎着小桶之类的。成群打伙,一拥而上,大叫着“trick or treat”,糖一到手,就是“happy halloween”,然后再急急赶往下一家。反倒是家长们,远远跟着,聊着天,悠哉悠哉。当然,气氛还是要配合孩子们搞起来的,女家长们有的戴着女巫帽,执一个仙女棒,或者戴上一头五彩缤纷的假发,男家长们画个小丑脸,穿着骨架服,或者直接套个恐龙或大熊的卡通服,跟在孩子们身后,亦步亦趋,很是给孩子长脸啊。
正在路边拍照时,突然一阵音乐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只见一白人阿姨,头上戴着发光的牛角,背着一个音响,手里拿着麦克风,一路唱一路跳着过来,见到孩子们就低下身子问候“happy halloween”,激起家长们一片赞美。气氛组组长非她莫属了。
发糖的人家更是操碎了心,把灯全打开,窗帘全拉上去,从窗子看到孩子们,就赶紧开门,基本上都是盛装出现在门旁,夸张地大声打着招呼,语气里都是开心与惊喜,传递着呵护与热情。不少人家应该邀来了亲朋好友,举家出动欢迎小朋友们。有一家好多人趴在二楼栏杆上与孩子们打招呼,还有的全家的年轻人拥在楼梯上给孩子们致意。因为疫情关系,发糖的主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进行无接触发糖,有的从二楼窗户吊个小桶下来发糖,有的用长夹子给孩子们拿糖,有的做了一个简易滑道,把糖从滑道滑下来。还有不少人家在户外发糖,要知道温哥华的深秋晚上温度是很低的,可是他们认认真真地做着这项工作,不减一分热情。有一户人家为了御寒,一边坐在草坪上发糖,一边烧着营火,既温暖又有气氛。
要糖归来,小姑娘兴奋地清点战利品,发现其中一个包装里还有一枚两元的纪念币 。这家人真是用心了,给了孩子们极大的惊喜。
胡适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件就是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这一晚,听到最多的就是发糖的人家对孩子们说“have fun!” 让孩子们开心,成为社区里人们的共同追求,他们仔细的筹谋、认真的布置,花钱出力,就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狂欢的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年度记忆。睦邻友好,这是最好的诠释了吧。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没有爱心呢?
家里小伙子回来后也是开心地说,以前觉得要糖好玩,现在觉得发糖的感觉也很好啊,看到那些小孩子们开心自己也觉得高兴。
爱出者爱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疫情中的万圣节,开心之余,更多的竟是满满的感动。
(本文图片全部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