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程序综述】住在大温的华人女子Vivien Zheng说,她这辈子都忘不了那通电话。在那个本该平静的下午,一个骗子带走了她一家毕生的积蓄——340,000加元就这么白白打了水漂。
就在上个星期,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 Bank)威胁Zheng女士称要收回她贷款购买的公寓——“我都已经准备好了自杀的计划,”Zheng女士恨那个该死的骗子,恨自己为什么这么容易就着了道,更恨加拿大的银行为什么明知这是个骗局却没有提醒自己。
据CBC报道,Zheng女士2006年移居加拿大,并于2010年入籍成为加拿大公民,现年43岁,曾经是温哥华市中心一家珠宝店的柜员。
2018年5月的一天早晨,Zheng女士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电话。据Zheng女士回忆,电话那头自称是“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工作人员,口吻严厉地告知“参与了一起国际洗钱重案”,并指控她“涉嫌出售自己的银行账户给其他犯罪嫌疑人”。
(假的证件 图自CBC)
一听这话,Zheng女士都准备挂电话了——这人的套路也太拙劣了……但接下几秒骗子的回话让Zheng女士一下陷入恐慌中:电话那头精准无误地报出了Zheng女士的驾照号码,而当时Zheng女士才刚刚拿到驾照不超过一个月时间。
“我当时一下子就相信这是中国的国际刑警给我打的电话,”Zheng女士对CBC说到,“而且我电话来电显示上面的号码是110”。
见Zheng女士上钩,电话那头直接就把打给她电话转给了另一个人。这个接电话的男子自称是“协助香港廉政公署”办案的“警方调查员”,然后他还通过短信给郑女士发送了“北京市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冻结管收执行令”。这份假的“执行令”上公章一应俱全,连上面Zheng女士的照片都和她自己驾照上的一模一样。
现在看来,这个文件真的一眼假,满篇简体字的“公文”上居然有个繁体的“执”字,而且北京市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最高人民检察院”。事后分析当然准,当时Zheng女士明显是吓着了,可能也就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
(中国最高检曾在2014年就在官网上披露过类似骗局,在最高检的官网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网上测金融犯罪”等飘窗及“执法追击令、全国通缉令”等查询功能 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见Zheng女士不做声,骗子继续威胁称,如果Zheng女士不配合或者把这通电话的内容告诉其他人(特别是告知银行),那“香港廉政公署”将至少把她的银行账户冻结三年,她也将“被逮捕并被遣送至香港,然后在那里关一辈子”。
听到骗子的威胁,Zheng女士一下就哭了出来——据CBC了解,Zheng女士的母亲去世后,她的父亲把在中国唯一一处房产卖了,然后把自己毕生的积蓄打给了自己的女儿,希望她能在加拿大买个公寓,这样自己就能搬来加拿大,和女儿一起住。
“当时买公寓的事都快收尾了,我实在不敢承担什么后果,”Zheng女士对CBC说,“所以我当时一下就慌了,他(骗子)跟我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骗子发给Zheng女士的假证件 图自CBC)
骗子给Zheng女士提供了一个所谓的“香港廉政公署”的“安全账户”,让她把所有的钱全部转入账号中,并“保证在调查结束后如数奉还”。
于是,2018年5月16日,Zheng女士首先前往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给骗子转了60,000加元,然后大约两周后,她又通过不同银行陆续给这个“安全账户”转了3次账,把自己父亲和她自己本人所有的存款全转给了这个骗子。
然后在Zheng女士最后一次转账成功后,这个骗子就这么人间蒸发了。这时,她才醒悟过来,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
经历诈骗后已近三年了,可Zheng女士一直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她年迈的父亲——他一直以为自己现在和女儿一起住的公寓是已经全款买下的。Zheng女士对CBC表示,父亲是个连10加元都会斤斤计较的人,如果冒然告诉父亲自己被骗子骗走了所有身家,这将是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巨大打击。
但她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近期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导致无法还上房屋贷款。而就在上周,丰业银行正式向Zheng女士发函,声称要收缴他们的公寓。
(Zheng女士 图自CBC)
现在,Zheng女士终于准备好向外界讲述她的遭遇——她对CBC说,她的故事并不只是代表她自己,而是向所有有可能遭遇电信诈骗的人们发出警告。
“我感觉非常羞愧,”Zheng女士说,“我本来不想让媒体报道这事,也并不想把这事告诉任何人,因为我知道所有人都会骂我蠢”。
“她是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她并不蠢,”哈利法克斯圣玛丽大学犯罪学助理教授Vanessa Iafolla说解释说,电信诈骗犯会不断改良自己的骗局,这些罪犯对人性的软弱了如指掌,尤其通晓并利用新移民对家人的关心。
Iafolla说,发生这种大规模诈骗案,加拿大的银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没有没有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时间的流逝,Zheng女士的羞愧逐渐转化为对银行的愤怒:为什么当时自己汇款的4家银行,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曾出面阻止过自己?
据CBC了解,Zheng女士向RBC、TD、BMO和另外一家银行都发起诉讼,但所有银行都表示,因为Zheng女士有错在先,本单位不承担责任。
在回应中,RBC表示,Zheng女士当时在汇款时就有工作人员问她这笔钱是打给谁的,然后Zheng女士当时听了电话里的指示后,表示这笔钱是“打给自己的叔叔,不然他就得坐牢”。而且工作人员当时还询问过Zheng女士是否信任收款人,并表示就算她日后遭受什么损失,根据她签署的免责协议,RBC是没有义务进行赔偿的。
(TD的法院材料 图自CBC)
BMO更狠,直接就表示Zheng女士应该自己向银行披露“可疑状况”。既然她没说,那就是违约在先,BMO则对她的32,000加元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
最大的一笔转账足足有178,000加元,是通过TD银行进行的。而在接到投诉后,TD直接甩了一份法律文件过来,说Zheng女士在汇款前说钱是给她的一个“商业伙伴”的。而且TD还说,Zheng女士汇款前签署的“电汇协议”明确免除了银行汇款后的任何赔偿责任。另外一家银行也表示,“不需要银行代表确认电汇的目的,客户也没有必要把电汇的目的告知银行。
Iafolla教授把Zheng女士在汇款前签署的这些“法律文件”都过了一遍之后表示,这里面问题大大的——银行做的工作真的非常有限,基本只是在确保Zheng女士能成功把钱汇出去,至于是不是汇钱给骗子,银行都没怎么管的。
“10,000加元以上的汇款就应该是可疑交易,而一旦可疑交易出现,银行就应该对顾客提出质疑,这是法律”Iafolla说,“而且一个从来没有往香港汇过款的人突然要往那边一下打几万块,顾客这种反常行为模式就是事情不对劲的信号”。
(Vanessa Iafolla教授 图自CBC)
Iafolla教授说,目前加拿大的银行采取的反欺诈措施还远远不够,当可疑转账出现时,银行应该和客户来场“真正认真的对话”,而不是给客户塞张表、随便问几个问题,然后事情发生后开始甩锅说“我们已经履行了义务。
2018年加拿大反欺诈中心(CAFC)接到了1100份报告,累计金额损失接近4800万加元。而在2017年,CAFC也收到了1260份电信诈骗报告,总金额达4600万加元。
据CBC报道,英国2016年出台了银行新规,其中一项就是培训银行工作人员,教他们如何识别可疑交易。根据《英国银行协议》,对顾客交易有疑虑的银行工作人员会紧急致电警方,警察会随后赶往相应地点进行调查。据最新数据,这种主动预防的措施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效阻止了大约3300万加元流入骗子的口袋。
当CBC向加拿大银行协会致信询问加拿大为什么没有类似计划时,该协会媒体发言人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表示加拿大的银行“正与加拿大执法机构和政府当局紧密合作”。
之前温哥华头条曾做过有关中国外交部总结的海外电信诈骗4大套路。
[收好]电信诈骗华人屡屡中招?!中国外交部总结了这几个套路……
当然也不是说就只有这四种套路,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
(图自CBC)
CBC也提供了几个避免电信诈骗的小技巧:
1.忽略来电显示,因为不法分子会利用各种手段把电话号码弄得像警察或者政府机构。
2.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警察还是政府官员,从来都不会要求人们把钱转入“安全账户”。
3.如果来电者指示您汇款到国外,直接挂掉电话就完事儿了。
4.如果打电话的人向您发出威胁,请直接挂断电话。
5.如果打电话的人声称急需您的个人信息,请直接挂断电话。
6.切勿在通话中提供个人信息(例如信用卡号、社会保险号、护照号、母亲的姓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