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教育是需要量身定制的长期规划

2020-09-26 |作者: | 来源:

乐活编者按:《青年参考》(Elite Reference),是中国青年报旗下著名的国际青年资讯类周报,被称为“青年人的参考消息”,以“多些世界眼光”为办报宗旨,不仅因为中国青年读者提供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参考而受到欢迎,也因客观、平衡、理性地展现了改革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而深受读者尊重。本文是《青年参考》就加拿大教育和移民融入等问题,对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协会会长、加拿大指北针教育集团执行总裁秦小梅博士的专访,本网授权转发,供参考。

在秦小梅身上杂糅着多种角色:她是加拿大指北针教育集团总裁,也是“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协会”的联合发起人、“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导师、加拿大《高度》周刊教育专栏作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对留学教育领域的好奇和热情让秦小梅比周围的人更忙,但她并不因此烦恼。究其原因,秦小梅总结称:“我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因此从来不怕时间不够用。”

“把真实的加拿大教育信息传达给大家”是秦小梅勤于工作的一大动力。她说:“希望大家从我的讲述中了解真实的加拿大教育现状,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会。”

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矛盾是秦小梅对加拿大留学生生活最直观的感受。这位旅居加拿大多年,和不少学生、家长打过交道的教育专家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大家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别的都不用管;而一些本地教师为该如何与中国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打交道困惑。”

近年来随着中国赴加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与学校关系“不融洽”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国内很多家长盲目相信名校,觉得把孩子送进去跟着学习,家长伺候好吃饭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即使你把孩子送到排名第一的学校,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秦小梅说。

她指出,在加拿大,除了个别连年排名比较差的学校之外,大部分学校都是不错的。“学校排名和你的孩子没什么关系。孩子择校时更应该考虑的是性格、年龄、爱好、发展方向等因素。”

在秦小梅看来,造成学校与家长间误读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独立意识、领导力、创造力等的培养“没有概念”——“孩子学习好就能代表一切,在中国这是种普遍的意识。由于大批家长抱有相似的想法,他们不会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放下过去,走出学校,融入社会

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多年的秦小梅是不折不扣的“本地通”——在加拿大政府机构从事志愿者管理工作7年,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移民家庭,也更加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

“我觉得华人新移民家庭的社会融入度不够,对本地文化比如志愿者文化的了解太少。很多家长这方面的信息是缺失的,她们看不到完整的中文信息,又没有能力关注英文的资讯,等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出现了问题,再来找我们弥补,往往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

身为新移民群体的一员,秦小梅也曾面临各种难题,但现在的她“无论发邮件还是说话,都遵循西方工作文化礼仪,以至于很多本地人以为我是加拿大的留学生”。事实上,这位对读书“受够了”的女博士从来没有走进过加拿大校园,一切都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在她看来,“所谓融入,都是生活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放不下过去,但我觉得放不下就会落后、被抛弃。”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这种“放下来、走出去”的理念也适用于留学生。

“你要明白自己到异国来是做什么的。你来这里学习,不光要学习课本,还要学习文化、制度、社会活动等一切值得学习的地方。西方的教育模式要主动适应,你要用心去思考,怎么融入社会,怎么在社会中学习,学好这一点比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

去年年底,秦小梅联合志同道合的教育界人士发起了“加拿大青少年教育协会”,希望这个非营利机构能够帮助当地新移民家庭融入社会,也让本地人更了解华人。该协会每月都会举办大型讲座,召集华人共同讨论“加拿大的志愿者文化”、“青少年与毒品”、“青年财商”等问题。

“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新移民家庭和国际留学生充分了解加拿大社会,尽快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和学习。”秦小梅说,“加拿大的社会体制与中国有很多不同,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掌握。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是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好渠道。”

“宽松”不是加拿大教育的全貌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秦小梅对小留学生教育问题颇为关注。她并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而是希望他们接受加拿大的“宽松教育”。在她看来,这是个不需要犹豫的选择,因为加拿大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父母的“散养”式教育中成长的秦小梅对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放”。她不会特别在乎孩子的成绩,反而更加在乎他们是否能够从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她坦言,自己特别理解身边那些被叫做“虎妈”或 “超人”的女人。“面对选择时,所有家长都想负起这个责任,不想让孩子选错。她们不断地做功课、做研究,总结了不少心得。”

尽管如此,秦小梅仍然认为,身在海外的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参与西方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申请成为被全球名校和企业高度认可的“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的导师。

在她看来,在华人群体中推广这个强调“技能学习、体育锻炼、志愿者、户外探险”等“课余技能”的奖励计划,有助于华人家庭理解并融入西方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教育体系在初期比较难以接受,和我们以前的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事实上,参与类似计划或许是中国学生最好的“能力补足方案”。“它考察的是你多方面的能力,正如我们小时候学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一样,你会在计划中不断挑战自己,而不是与别人竞争。”她说。

“志愿者文化可能是中国社会比较缺失的。现在国内遇到一些大型赛事,基本是青年学生去做志愿者,但在国外,这只是志愿者工作类别中极小的一部分。”谈及加拿大的志愿者文化,秦小梅感触颇深。

“在加拿大,很多社区服务是靠志愿者支撑的。比如我大儿子打冰球,并没有花费很多,因为在青少年冰球协会,从管理者到教练都是志愿者,价钱连私人俱乐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就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可以参加喜欢的运动。”

从志愿者活动中受益匪浅的秦小梅也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她是国际狮子会的成员,也是地方俱乐部乐虎狮子会的骨干、青年狮子会的督导老师;她积极参与“乐跑俱乐部”的活动及赛事,带领俱乐部成员集体做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志愿者,为华人社团在温哥华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尽心尽力。

秦小梅切实体验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帮助别人,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或是改变一些事情,这种满足感是无法言表的。而且通过志愿者工作,你可以接触到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年轻人、留学生坚持做一段时间,就是很重要的成长经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做

秦小梅认为,自己成长的年代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父母及亲朋好友都不能够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到了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虽然父母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对孩子的关注度都令家长具备规划孩子前程的能力,却极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太多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反而给孩子做出不恰当的规划。

在北美,教育方面的中文资讯存在严重滞后、断章取义等问题,很少有人认真做英文信息的编译工作,有人有意误导读者。

秦小梅说:“我痛恨有些人用不实的信息误导学生。教育不像买了劣质包、劣质鞋,你可以丢弃。在教育上的误导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影响到孩子和家庭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客观的信息。”

本着这样的原则,秦小梅在加拿大开设了指北针教育集团。她表示,留学只是前端业务,移民或者留学加拿大的孩子中,有些难以仅仅依靠自己和陪读家长的能力去应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这个时候,专业的监护、托管、学习规划指导格外重要。

为了让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加拿大人的教育理念,秦小梅给自己设定了计划,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采访加拿大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比如在加拿大教育智囊菲沙研究院负责中小学排名的彼得(Peter Cowley)、卑诗省高等教育厅厅长安德鲁(Andrew Wilkinson)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没有能力和时间精通每一项技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做。”秦小梅表示,指北针在加拿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对于教育规划,没有简单划一的成衣式制造工序。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需要量身定制。”

本文首发于《青年参考》,感谢中青报-青年参考授权刊登
 
 
本文发布于: 2016-5-24 10:17
Fungo Ads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教育是需要量身定制的长期规划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