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发生在2017年的加拿大酒庄收购案,11月6日终于迎来终审判决结果。
尽管“中国买家”指控加拿大卖家存在欺诈行为,但BC省法官判决买家败诉,下令买家向卖家支付200万加元库存款。
而且法官认为,为了向海外市场急于出售而匆忙完成交易的中国买家是“咎由自取”。


图自: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B.C.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B.C.报道,这桩交易发生在八年前的2017年,两名华人Huang某和Zhuang某以390万加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BC省奥肯拿根的海恩勒酒庄(Hainle Estate Winery Ltd.)
这是一家创立于1972年的老牌酒庄,由Huber家族创办。
而两名中国买家呢?Zhuang某此前曾从奥肯那根地区的另一家酒庄采购葡萄酒,供应中国市场。此番收购酒庄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向中国消费者供货,从而省去中间商的环节。
法院判决书中称,Zhuang某在中国的酒庄产量不足以满足他预估的中国市场需求。于是,两位买家急于收购BC省这家酒庄,以便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2017年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需求。
从法院判决书的表述看,这是一桩仓促的交易。
双方会面时,酒庄负责人Walter Huber称该酒庄是北美首家商业化瓶装冰酒的酒庄,也是加拿大首家获得有机认证的酒庄。
Walter Huber还自称是酿酒博士,他的家庭曾是德国国王的御用酿酒师,海恩勒酒庄的葡萄酒曾出现在洛杉矶举行的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以及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皇家婚礼上。
这些估计两名买家听进去了。
要命的是,由于买家英文沟通能力有限,双方在交易时都绕过了律师,且口头约定了一项“约200多万加元库存酒收购”事项,而且并未写入正式的合同中。
这成了纠纷的核心所在。
买家称,最终查看库存时,大部分陈酒因存放时间过长而氧化,早已超过最佳保存期限。
此外,买家还指控卖家篡改实验室报告,使某些葡萄酒,特别是冰酒,看似符合BC省酒商质量联盟(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简称VQA)的糖分和酒精含量标准,但这些被错误标签的葡萄酒在中国可能无法出售。
酒庄员工也作证称,库存中的一些葡萄酒软木塞干裂,瓶内可见漂浮物或沉淀物。
但是法院最终裁定认为,这些指控都无法支持买方撤销购买库存酒的承诺。
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买方未在交易前完成库存检测,等到三年后才进行质检,无法证明酒品在出售时已存在问题;
据称,运往中国的葡萄酒被退回或滞销的原因包括:酒精度过高;定价过高;中国市场不喜欢其颜色或沉淀物;或者中国市场普遍不喜欢陈年葡萄酒。
法官认为,被告未能证明葡萄酒在购买时存在问题,因为他们直到三年后才进行质量检测。
一位在法庭作证的葡萄酒专家表示,某些年份的葡萄酒存在缺陷,而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同一款葡萄酒完全可以饮用。还有一位专家则表示,是否喜欢某种葡萄酒是主观的。
2.虽然卖家存在夸大宣传情况,但并未构成足以影响交易决定的致命因素;整体争议更接近收购方因酒庄财务困境而后悔。
因此,法院裁定中国买家需向卖方支付200多万加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库存酒款,以及额外7.5万加元的不当解约赔偿。
法官认为,Huang某和Zhuang某的动机是“买家后悔”,因为他们对酒庄的财务困境感到不满。
“总而言之,他们是自己不幸得始作俑者。”
信息源:Business intelligence For B.C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