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新冷战时代的移民心态:不是“出嫁”,而是“再定位”

原创2025-05-12 |作者:王立 |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

在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中,我们谈及北美华人社区的处境。他是资深移民,在海外生活近四十年。他说:“许多第一代华人更关心祖籍国,这可以理解。毕竟在那生活的时间更长,语言文化更熟悉,就像吃惯了中餐的人,对西餐始终难以喜欢。”

涂鸦, 街道, 人们, 文化, 移民, 城市, 城市的, 艺术, 尼科西亚

图片来源:pixabay

确实,文化情感根植于生活经验,无可厚非。然而,若希望真正融入所在社会,仅靠“理解”不足以应对现实挑战。需要的是转变心态,主动适应,积极参与。

告别“出嫁”思维,走向自主“再定位”

如何看待移民这件事?——不少人喜欢用“出嫁”的比喻来形容移民:祖籍国是“娘家”,定居国是“婆家”。这种类比听着亲切,却暗藏潜在风险——它容易促使人将情感重心过度留在祖籍国,而对定居国的关注与投入不足,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心心念念想着祖籍国、对定居国比较陌生,所谓身在异地、心无所归,既影响个人发展,也妨碍族群形象。

与其说“出嫁”,不如说是“再定位”——将移民当作一次跨越语言、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深层重塑。当一个人决定移民,实际上是在开启人生的新阶段。这一选择不应被理解为简单“离开”或“背离”,而是一种重新整合身份、价值和未来方向的机会。想明白这一点,移民生活一通百通。

移民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新社会的理解与参与上。学习语言、熟悉制度、建立人脉、参与公共事务,都是迈向真正归属的起点。缺乏这些实践,再强的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也难以抵消边缘化的风险。

不做旁观者:走出观望,积极参与

许多第一代移民长期处于“两边观察”的状态,这在现实中却代价不小。在一个新社会中建立立足之地,往往需要五到十年的沉淀。如果将这些宝贵的年头耗在犹豫与旁观之间,不仅难以真正适应,也可能错失融入主流的关键节点。

即便日后选择回流,若对两地社会皆不熟悉,也难言理性选择。人生中能真正搏一次的五到十年并不多,与其彷徨,不入脚踏实地开始努力。

不必否定过去,也不宜沉湎过去

移民不意味着必须切断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系。批评祖籍国,并不意味着“仇视”;同样,无条件捍卫祖籍国,也未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认同与归属。在有限的时间中,与其将精力消耗在遥远的辩论与情绪之中,不如投身身边的现实,多参与定居国的公共生活,从教育到政策,从社区服务到选举表达,把影响力落地为具体行动。

移民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定居国绝非天堂,更需要民众的监督和建议。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说倒就倒。倒了也许会重建、会道歉,然而受害却不可逆。

在夹缝中谋智慧,在变局中求定位

当前中西关系正面临深刻调整,地缘政治的寒意持续加剧,华裔社区也被动卷入其中。个人无法控制大局,但可以选择以更稳健、更明晰的方式自处。

在各种复杂叙事中保有独立判断,是一种智慧。既不迎合偏见,也不否定自我;既不过度表忠,也不一味切割。在夹缝中保持平衡、在边界处争取空间,是当下华社最需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归根到底,身份认同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一种持续建构的过程。唯有脚踏实地、持续投入,移民一代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过上有价值、有归属、有担当的新生活,也才也能培养好下一代。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Fungo Ads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新冷战时代的移民心态:不是“出嫁”,而是“再定位”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