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希望还是毁灭:奥本海默背后的人类困境

原创2023-09-20 |作者:艾伦 |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

当面对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他是兴奋的、是激动的、是惊喜的。但是当他知道蘑菇云的高度达8000米,比1000个太阳还亮,半径400米的沙石被熔化成黄绿色的玻璃状物体,而且处于下风口的7000平方公里内有严重的辐射危害,他沉默了。他是原子弹之父、美国二十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rheimer),杨振宁先生的老师。

v2_c30ad171f4284248a0154b469d0d4ec9@000000_oswg362232oswg1080oswg608_img_000_mehc9

奥本海默。网络图片

具有戏剧性的是2023年8月22日本宣布将从24日开始陆续将一百三十多万吨核污水陆续排入太平洋。2023年预计先排泄3.2万吨,以后几十年内相继排空。人类的噩梦从此开始,引起世界的一片哗然和恐慌。而据科学分析,最先受到影响的居然是美国的西海岸城市,尤其圣地亚哥附近的海域。

当我十二岁的小儿子听到此消息后,大为震惊。他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疯了?” 而后问“没有人出面阻止吗?”我说“大家都很反对、很抵制,可是不管用。”他很气愤地问“为什么不打?美国在干什么?中国在干什么?俄罗斯在干什么?”是啊,他们在干什么呢?我照实复述“美国政客持默认态度,中国在发出强烈抗议,而俄罗斯在忙着打乌克兰。”

儿子绝对不是崇尚武力,当俄乌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很难过。当看到乌克兰死了很多 民众时,他曾在小书桌上摆上了一面小小的乌克兰国旗。他也曾在观看吴京拍摄的《流浪地球》时,为里面即将死去的人们留下了眼泪。但此时的这句“为什么不打?”却是出于抗议无果后的无奈,更是一种“血性”的自然迸发。对,就是“血性”,这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反应。

时值温哥华举行“第十一届世界杯青少年绘画大赛”,他用手中的画笔画下了“站在地球上哭泣的男孩”。地球上的植物在枯萎、冰川子在融化、北极熊无安身之地、空气污染、海洋污染、垃圾随处可见……表达了对“核污染、战争、气候变暖”等社会问题的控诉。这幅作品被评为一等奖。

2023年7月21日《奥本海默》电影在北美上演。而就在前一年2022年12月16日,美国拜登政府为奥本海默平反,恢复了他的安全许可。这一等待是漫长的,但好在肯尼迪1960年曾决定给他颁发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此决定后10天他遇刺),后来仍然由其继任者约翰逊为其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当然,给他撤销的安全许可直到他去世仍然没有恢复,令他抱憾而去。好在拜登政府做了一件深入人心的事,希望这位科学家九泉之下有感知。

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还原了奥本海默本人80%的真实性,里面并没有回避他的多情,他同情人做爱的场面;没有回避他把那个结了三次婚的女人抢到手做妻子的事实;也没有回避当时总统对他提出的“终止使用原子弹,世界应该联合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时那种毫无掩饰地“厌恶”;没有回避当局对美国共产党人的杀害,对奥本海默的过度听政。里面很忠实地记录了奥本海默那跳跃性的思维,学生们跟不上他的趟儿,甚至不知他所云。他也从来没有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术,以至于他拥有“原子弹之父”的桂冠,却不曾获得过任何诺贝尔奖,但这都不妨碍他成为历史长河的一位伟人。真性情、真知灼见、同理心、悲天悯人,他具备了天才和凡人的特质,他是走入芸芸众生中的一位真情实感的科学家。

v2_8d4aad2f1e3f46a8bed68230aeb39a67@000000_oswg102186oswg1080oswg859_img_000_yy64k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了原子弹轰炸。这两次轰炸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亡,迫使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关于“厌恶”这个词,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在政治方面尤为凸显。它体现了无论科学家还是企业家,甚至任何民众的想法,如果同当政者不一致时,会被认为没有高度、没有全局观、不懂政治、不懂国家利益,会被“厌恶”。所以当奥本海默带着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光环,怀着“战争刽子手”的忧虑被杜鲁门接见时,他没有表现出喜悦,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客套,而是忧心忡忡地向总统提出“终止核试验……总统先生,我感觉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而总统却以不耐烦的口吻说“沾满鲜血的是我……这件事你就留给我来操心吧。” 还直接把一块手帕扔给奥本海默,向不懂“风情”的伟大科学家表达了逐客令。

所以,在政客的眼里,一切都是为了政权,其他都是手段。比如克林顿为了转移“拉链门”事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杜鲁门为了赶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打击日本,向本已准备投降的岛国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了奥本海默研制成功的仅存的“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第一颗“瘦子”已经试爆。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一次原子弹实战))。现在很多人以为对日本投弹是美国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报复,但其时已经时隔三年,而且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数百架飞机持续地轰炸,致使很多人被烧为焦炭。当然,时至今日也有人怀疑当初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成功,是因为罗斯福要借助此战消灭国内厌战的情绪,致使群情激昂,真实缘由是否如此,已无从得知。

当儿子得知政客们的心态后,对政客的行径表现出了极度不满。所以在绘画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采访儿子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时,他说道“为了挽救地球,减少伤害,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各国的领袖,你们掌握着生死大权,希望你们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希望。”

9cfbd622-56c2-4321-a04e-c5c7a7715d94_nv7z0

电影《奥本海默》海报

奥本海默也曾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当时纳粹德国宣布要造原子弹,而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多位科学家向罗斯福总统提议“先行造出原子弹,遏制德国的凶残暴行”。虽然没有用到德国身上(因为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但成功阻止了日本“横行霸道”、“统一全球”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无疑他对保护人类、遏制恶魔式的战争起到了震慑和阻止作用。他那害怕“伤及无辜”和“引发军备竞赛”(后来苏联、中国、印度、英国……相继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的担忧,也阐释了他那“核不扩散”的远见卓识。

但是1945年7月16日凌晨,在新墨西哥州的霍尔纳达—-德尔穆埃托沙漠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别称瘦子),尽管只有6.1千克,但是爆炸后相当于2万吨的TNT炸药。造成附近数以千计的人患病、无法生育、非正常死亡。日本在两颗原子弹的“喂食”下,十几万人死亡,多人留下后遗症。而且目前核能用在发电等民用上越来越多,犹如无数的利剑悬在半空。这是奥本海默不愿看到的,也是民众们无法接受的,比如日本的核泄漏和排放核污染水。

奥本海默的后半生充满了“罪恶感”,无法也不想再制造原子弹;同他前半生的玩世不恭、 恃才傲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奥本海默应该是一位感性的人,但他后来更多地是在理性的道路上行走着。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以全球的视野来看待问题,以人类共同的未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以飞速发展的科技来改变和提升人类的生活。思维在转变,心胸在开阔,方向更明确,希望在延展……

作者: 艾伦(Aaron)简介

c323d250478cafc18ec2b3033b4ae72a_hdst9

笔名艾伦, 原名韩长福,写作、诵读、话剧演员。

加拿大大华笔会副会长、华裔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成员、《诵读时光》发起人。文章、诗歌、散文等常见于报媒刊物。曾在多部话剧中饰演不同的角色。Email: canada888999@yahoo.ca

 

 

fungo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希望还是毁灭:奥本海默背后的人类困境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