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脚蹼,背上气瓶,在海南三亚、福建厦门、广东揭阳等中国沿海城市附近海域清理塑料瓶、废弃渔网等垃圾,近年来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中新社报道,被称为“海底清洁工”的这一群体,是具有潜水员资质的教练或志愿者。他们自购潜水装备、自费租船下海,既可欣赏海底世界美景,又可以保护海洋环境。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这些海底志愿者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在三亚从事户外运动俱乐部工作的李波,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参与海洋垃圾清理已逾23年,在潜水界颇有名气。
8日在福建泉州晋江参加海洋环保活动的李波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潜水以前被视为“贵族运动”,但现在在中国正逐渐普及。目前在中国境内考取潜水员执照的已有数万人,有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海底垃圾清理的志愿活动中。
要胜任“海底清洁工”,除了需掌握潜水技巧外,还要学习关于清理海底垃圾方面的知识,了解是否有清理必要。近日公布的《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塑料是海底垃圾的主要类型,占比达86.8%。另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近年来每年有超过1400吨塑料最终流入海洋。
“海底清洁工”这项年轻人认为“很酷”的志愿工作,充满了危险。李波曾在自由潜捡拾垃圾时脚蹼被废弃渔网挂住,水肺潜清理“夺命网”过于专注气源耗尽,还曾清理海漂垃圾时遭遇离岸流遍体鳞伤。
2021年3月21日,李波在西沙群岛海域作业。(图片来源:中新社)
因为危险性较高,在这项活动近年被媒体公开报道前,李波一直跟家人隐瞒,每次潜水清理垃圾前,仅说是“出去玩”。
令李波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提高,中国沿海海滩及海底的垃圾明显减少,而且有越来越多潜水者成为“海底清洁工”。
今年35岁的王淼,成为潜水员已有8年。2017年,她创立了支持潜水员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无境深蓝”。
王淼去年受访时曾表示,潜水员群体主要为18至35岁青年,大多拥有高学历,工作收入不错且时间自由,能够为海洋保护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中国潜水员数量在过去十年间稳定增长。
据报道,2017年至2021年,无境深蓝发动潜水员志愿者参与“洁净水下家园”项目,在全国认领了27个潜点长期开展水下清洁活动,每年约有2000人次潜水员参与到行动中。
“90后”的张旭东来自贵州,拿到国际潜水执照已近10年。他表示,起初清理水下垃圾,只是为了推广潜水运动,为了有更好的潜水环境。后来教授的学员多了,清理水下垃圾的事经口口相传,带动了大家一起保护环境。
除专门潜水清理海底垃圾的志愿活动外,潜水欣赏美景或从事海底拍摄等活动后,“顺便”捡拾垃圾带上岸,正成为越来越多潜水者的默契。
李波目前培养了100多名潜水学员。“我的学生毕业时,会参与至少一次海底垃圾清理工作。”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一群人在做,事情就很容易做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