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来源/邢艳琦《赫鲁晓夫画传》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决议是否过于草率?我们或许要“回到”1954年2月19日那一天。
寻找“投资人” 乌克兰建国史中的克里米亚汗国
1954年2月19日,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就在300年前的这一天,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代沙皇阿列克谢一世派遣使团进入哥萨克酋长国的核心据点——佩雷亚斯拉夫(今属乌克兰基辅州鲍里斯皮尔区)。
据说,沙俄使团抵达的当天,时任哥萨克酋长国大酋长的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便当众宣布:“与敌人和压迫者浴血奋战近六年的乌克兰不能再没有一位统治者,而可供选择的有四位君主:土耳其苏丹、克里木汗、波兰国王和莫斯科国沙皇之中,惟有在信奉东正教的俄国沙皇那里可以找到最令人放心的庇护和栖身之处。”
《赫梅利尼茨基肖像》。作者/希尔西·纳布特
作为一个曾经带着一干哥萨克反抗中欧第一强国——波兰,并一度战而胜之的人物,赫梅利尼茨基为什么要在他领导的起义已获得阶段性成功时,做出这一“自削王爵”的决定,至今的欧洲史学界仍无法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哥萨克酋长国已然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兵力单薄的赫梅利尼茨基之所以能在1648年不断击败曾纵横中欧的波兰骑兵,离不开克里米亚汗国的支持。作为昔日扫荡东欧的蒙古金帐汗国的直属后裔,克里米亚汗国由于受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挤压,其统治的地域一度被压缩至仅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北方及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区。但也正是由于与统治克里米亚半岛南部沿海地区的奥斯曼帝国直接接壤,并奉对方为宗主国,克里米亚汗国在不断攫取奥斯曼帝国先进的军事科技的同时,还作为雇佣军频繁投身奥斯曼帝国与白羊王朝、萨菲王朝、波兰-立陶宛联邦、匈牙利王国的战争之中。
战场上的千锤百炼,令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在与北方罗斯诸国的交锋中无往不利。1558-1596年期间,克里米亚汗国军队三次北上重创了当时留里克王朝所统治的莫斯科公国,在1571年一度攻占莫斯科。
进入17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克里米亚汗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逐渐走了下坡路,但终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1648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于“哥萨克大会”当选酋长,第一时间便由扎波罗热向克里米亚汗王伊斯兰·格来三世派出使者。
本就将定期北上劫掠人口并贩卖给奥斯曼帝国视为汗国“支柱产业”的格来三世当即应允,并派出名将图阿伊贝伊率2万精骑北上支援哥萨克人。正是在图阿伊贝伊所部鞑靼骑兵的支援下,赫梅利尼茨基在若夫季沃季、科尔孙等战役中大败前来讨伐的波兰军队。
随着赫梅利尼茨基在乌克兰地区站稳脚跟,其与克里米亚汗国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微妙起来。
首先,克里米亚汗国之所以愿意帮助哥萨克人对抗波兰,无非是为了趁势劫掠乌克兰地区的财帛和人口。而这些东西随着“哥萨克酋长国”的建立,便成为赫梅利尼茨基及其追随者的私产,自然不愿意眼睁睁看着鞑靼骑兵带回克里米亚。
其次,随着战线的不断北抬,离开了草原地区的鞑靼骑兵逐渐失去了机动优势。同仇敌忾的波兰军队依托着大大小小的城镇,不断迟滞哥萨克和鞑靼骑兵的进攻,并于1649年的贝雷斯泰奇科战役阵斩了克里米亚汗国名将图阿伊贝伊。
描述贝雷斯泰奇科战役的画作。来源/Kafkadesk
眼看“哥萨克酋长国”这个项目即将被“破产”,本就抱着“捞一票就走”的心态的克里米亚汗国果断选择了“撤资”。赫梅利尼茨基则早就找到自己的“A轮投资人”——沙俄帝国。
战略“并购” 哥萨克酋长国与沙俄帝国的联盟风云
早在起义之初的1648年夏天,赫梅利尼茨基便与沙俄进行过外交接触。1648年6月18日,赫梅利尼茨基给沙皇阿列克谢一世递交一封正式公函,表达了愿意与沙俄同讨“世仇”波兰的意愿。但此时的沙俄并不好看赫梅利尼茨基,甚至还一度打算派兵协助波兰将哥萨克一举扫平。
直至1648年12月,赫梅利尼茨基在基辅举行的长老理事会会议上,首次允许了东正教最高神职人员的代表参与后,沙俄才打破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签订的《波利安诺沃和约(1634年)》,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和外交援助。
同时,赫梅利尼茨基的特使也抵达莫斯科,竭力争取让沙俄派遣一支军队进入乌克兰东部地区,以保护哥萨克酋长的侧翼。沙俄的回应是向华沙发出一份“抗议照会”:“如果东正教的乌克兰人继续受到压迫,那么沙皇陛下将为他的同修们求情。”
沙俄这种不咸不淡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波兰依旧不是沙俄一家可以对付的,因此沙俄的外交人员语重心长地回复赫梅利尼茨基的特使说:“外交问题不仅与华沙有关,而且与其他可能的对手有关:斯德哥尔摩,君士坦丁堡。”赫梅利尼茨基当即心领神会、开始在外交上四面出击,除了沙俄之外,也在积极寻求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然而,1649年贝雷斯泰奇科战役的惨败,很快便令赫梅利尼茨基对沙俄失去了耐心,并公然宣称为了报复阿列克谢一世的作壁上观,他将向沙俄开战。不过这些情绪性的话语终究只是说说而已,更何况克里米亚汗王格来三世虽然提议与哥萨克组织联合部队突袭莫斯科边境地区,但却拒绝帮助哥萨克人抵挡波兰人。因此赫梅利尼茨基权衡再三之后,还是决定继续与沙俄保持良好的关系。
1653年2月22日,莫斯科的杜马会议终于通过向波兰开战的决议。莫斯科之所以在此时做出决定,主要是因为赫梅利尼茨基自1651年与奥斯曼帝国接触以来,双方便暗通款曲。君士坦丁堡愿意为哥萨克酋长国提供军事保护,并吸收乌克兰为其属国,地位与克里米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一致。但如此一来,哥萨克们便需要放弃东正教的信仰。
在莫斯科方面不断伸出的橄榄枝面前,赫梅利尼茨基于1653年12月16日召开了长老会,宣布要“更快地完成与莫斯科的事情”。一个多月后,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特别使团抵达乌克兰。经过两周的谈判,双方正式签署《佩雷亚斯拉夫条约》。
油画《赫梅利尼茨基向哥萨克宣布》。作者/列宾
由于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和诉求。所以《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的内容十分繁复。在哥萨克人看来,这个条约更像一部保障乌克兰自治的法律文件。《佩雷亚斯拉夫条约》中虽然承诺了哥萨克酋长国接受沙俄的领导,却也同样明确这个政权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如在乌克兰全境保留哥萨克人的行政管理,并适用于全体居民。
而为了获得对哥萨克酋长国的宗主权,沙俄承诺以全部军事力量保卫乌克兰以对抗波兰人和鞑靼人。同时,沙皇还确认乌克兰上层阶级的权利和特权;赋予赫梅利尼茨基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的权利,虽然与波兰和土耳其的通信需要事先得到沙皇许可,而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赫梅利尼茨基必须将所有情况通知沙皇,未经同意不得作出决定。
如果将《佩雷亚斯拉夫条约》视为一份外交文件,它显然是失败的。虽然每个缔约方都很明确自己的目标:对乌克兰来说,主要是争取来自莫斯科的军事援助;对沙俄来说,是获得新的领土和人力,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等。但是,由于双方暧昧的政治态度,这些目标都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在条约中表达出来。
这也导致双方对条约的不同解释。在后世的乌克兰人看来,《佩雷亚斯拉夫条约》只是一个临时的政治和军事联盟文件,随着波兰军事威胁的解除而应自然失效。而在莫斯科看来,这是一次永久的“战略并购”,是乌克兰完全或部分自愿并入沙俄的证明。
远亲近邻 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地区的天然亲近
必须指出的是,《佩雷亚斯拉夫条约》之所以如此被草率地签署,除了哥萨克酋长国的政治体制还不成熟,主要源于波兰的军事威胁。因此,条约签署3个月之后的1654年5月,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便率军亲征波兰,并于当年9月首先攻陷波兰在莫斯科平原上的前哨站——斯摩棱斯克。
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1655年夏,沙俄军队再度出动,攻陷立陶宛的维尔诺(今维尔纽斯)。但就在沙俄军队自以为击败了波兰主力,准备通过外交手段收割军事成果之际,瑞典方面突然介入,并利用波兰国力虚弱之际,一度攻克波兹南、华沙和克拉科夫等重镇。
今天的维尔纽斯。摄影/rannica,来源/图虫创意
由于担心瑞典鲸吞波兰会对自己不利,莫斯科开始改变策略,主动与波兰签署和平条约。由于赫梅利尼茨基的使节不被允许参与沙俄与波兰的谈判,这位哥萨克大酋长给沙皇写了封怒气冲天的指控信,谴责阿列克谢一世背叛了《佩列亚斯拉夫条约》。愤怒的赫梅利尼茨基将瑞典人与沙皇相比,称前者比后者更正直可靠。
事实证明,赫梅利尼茨基的冲动导致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结,沙俄加紧了对哥萨克酋长国的挤压。1657年6月22日,赫梅利尼茨基因脑溢血瘫痪,并在五天后病逝。由于此后哥萨克酋长国内部再也没有出现如他那般拥有政治威望的人物,沙俄便趁势压缩其政治特权,直至将其完全吞并。
吞并了哥萨克酋长国后,沙俄于1687年和1689年两次对克里米亚汗国展开了所谓的“亚速远征”,不过,最终因受制于补给而均以失败告终。直至1774年,沙俄通过外交手段煽动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格来从奥斯曼帝国羽翼下独立并归附沙俄,并于1783年趁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大公国之间爆发战争无暇东顾,将克里米亚汗国彻底吞并。
从政治角度看,以克里米亚半岛为核心的克里米亚汗国与由哥萨克酋长国发展而来的乌克兰,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整体,但在沙俄的统治时期,随着两地之间人员流动和商旅往来的日益密切,两者逐渐形成了日渐统一的经济体。正因如此,1917年2月,沙俄于“二月革命”倒台后,乌克兰当地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将克里米亚视为自己的合法领土。当然这一时期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人也成立了所谓“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
1918年3月,苏联红军击败了“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当地建立了“塔夫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4月,德军发动“克里米亚行动”攻占克里米亚全境,推翻了塔夫里苏维埃政权,并将克里米亚半岛交给“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统治。
虽然这段乌克兰领有克里米亚的历史很快随着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败亡而终结,但也展现了乌克兰与克里米亚之间紧密的联系。可这一点偏偏不是苏联所希望看到的。1921年10月18日,克里米亚地区成立了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作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有助于克里米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二战带来的破坏,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于1945年6月30日被降格为克里米亚州,此举也导致当地的经济活力进一步降低。
苏联解体后,对于苏联领导人的很多政治决策都流传着与领导人个人好恶紧切相关的说法,如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出俄罗斯、划入乌克兰的举动被解读为:赫鲁晓夫曾经长时间在乌克兰工作和生活,娶了乌克兰女子为第二任妻子,因此对乌克兰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借着庆祝俄乌合并的机会给乌克兰送礼,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相对靠谱一点的解释是,克里米亚孤悬海中,缺乏淡水,需要从陆上修建大型的水利设施,将淡水引入克里米亚半岛。从工程角度上看,从乌克兰引水更方便,也更节约。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更容易推动这个项目。
但根据存放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GARF)的文件证实,克里米亚归入乌克兰的决议并非是某位领导一时好恶做出的。根据《苏维埃宪法》第23条规定,未经有关共和国同意,苏联境内共和国的边界不能重新划定。因此,整个转让流程必然得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批准。
而在《真理报》头版上发表的相关政令说得非常清楚。考虑到克里米亚省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经济整体特征、领土接近以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批准俄罗斯苏维埃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合提出克里米亚省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移交给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赫鲁晓夫在苏联政坛还谈不上说一不二。大部分的政治事务是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主导的。因此,即便克里米亚归入乌克兰是个草率的决定,应为其负责的也绝非赫鲁晓夫一个人。
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发言。来源/纪录片《被遗忘的马林科夫》截图
参考文献: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赵云中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百年烟云一纸契——》:陈虞文著,《乌克兰研究》2016年。
《赫鲁晓夫全传》:(美)陶伯曼,由王跃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