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华人选票翻红关键选区的启示
如今随着孟晚舟事件和两个迈克尔案件的圆满解决,虽说短期内两国关系破冰仍存在巨大阻碍,但毫无疑问的是,一颗悬在大陆华人头上的定时炸弹暂时被解除,有意参政的大陆华人在未来竞选时可以避免回答上述尴尬问题。外加2022年大温哥华地区又将迎来市政选举,而市选完全不涉及国防和外交等敏感领域,如果说2021年是大陆华人参政元年,总体而言开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倘若想继续维持现有积极态势并有所突破,那么届时市选的广阔天地正是有志者大有可为的舞台。
第一在市选中过度强调党派背景为一大忌。市选虽然有政党,但基本看不到打着例如自由党,保守党和新民主党的旗号出来竞选,全都是像温哥华无党派协会,本拿比公民协会这种形式。坦率地讲这一模式最适合联邦小党和大陆背景候选人,因为市选政党明显淡化了联邦政党界限,即使是同一个团队成员,在大选时完全可以支持不同的政党,只需在市选时保持合作即可,而选民在市选投票时也不会看重候选人的联邦政党背景。如此一来当根深蒂固的联邦政党界限被打破后,联邦小党和大陆背景候选人当选机会就大增,笔者就认识一位西人女士,她在联邦小党参选国会议员时只能赢得一百来票,但在市选中却能当选两届教育局学务委员。
反观上届市选,相当一部分大陆候选人在最后催票中开始拿自己的联邦政党背景大做文章,希望催出相关联邦政党支持者的选票,但最后以失败收场,就值得明年参选的有识之士深思。
第二市选最强调经营社区,切莫只有选举期间才露峥嵘。所谓市选,除了温哥华市多了一项公园局委员外,剩余的城市为选出市长,市议员和教育局学务委员。而上述职位所管辖的范围都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比如列治文流浪野兔激增就归市议员管,在学校期间发生的纠纷就由教育局学务委员负责,往往那些能当选至少一届的人士,基本上都是在社区经常露脸,只有选民熟悉你,了解你,才会最终在选举时信任你和投你一票。
2018年笔者在媒体工作时曾参与编辑及写过不下十位大陆候选人的专访文章,但绝大多数在选完就无影无踪,如果这当中有人明年还想再选,依旧没有当选的可能。
目前活跃在联邦和省政坛的知名华人政要,像是卑诗省贸易事务厅长周炯华先生,日托事务厅长陈苇蓁女士,专上教育厅长康安礼女士和联邦新民主党国会议员关慧贞女士,均为市议员及学务委员起家。况且市选职位允许兼职,且薪水并不低,比如温哥华市议员年薪为8.2万加元,高贵林学务委员年薪为5.2万加元,即使是全职都绰绰有余。当然温哥华公园局委员年薪只有1.6万加元,全职存在一些难处,但每年还有4000加元的额外免税补贴,职责只需每周一晚上出席一次两小时例会即可,这样算来,相当于是带薪开会,每开一次会就可得500加元,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可以说是一份不错的外快。
更何况华人家庭最重视教育,有关教材选用和学校环境改善,都是学务委员的职责范畴。假如有大陆华人平时就是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活跃分子,那么参选学务委员自然是再好不过的练手机会。
另外在加拿大现行选举制度下,联邦大选和省选由于没有引入比例代表制,导致完全就是简单多数制下的一对一厮杀,大陆候选人想出头非常困难。可市选为一个市范围内选出一定数量的市议员和学委,特别是温哥华市选还没有选区,这样就相对更加简单。笔者认为,像是在今年大选代表联邦自由党出征新民主党大本营本拿比南选区的大陆华人热门候选人黄翠玲女士,初次参选就拿下1.1万票,差点干翻新民主党领袖驵勉诚,假如她明年参加市选,在本拿比全市范围内竞争,当选机会更大,毕竟本拿比市议员和学委当选最低门槛只有1.6万票。
本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高度见闻(Risedaily)公众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