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快餐里的移民往事

2021-06-10 |作者:荣筱箐 |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吃顿麦当劳、肯德基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很多经历过90年代中国的华人对美式快餐大概都有着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让我想起往事的是两位儿时随父母移民北美的华裔作者,她们最近在时报上发表的文章讲述了各自封存在快餐中的移民记忆。

 

Brian Rea

对Jane Hu而言,麦当劳的麦香鱼里有父母初到异地时奋斗的艰辛和一家人在贫困中坚守的希望和信心。C Pam Zhang则在麦当劳的炸鸡块里读懂了父亲在异国讨生活留下的满身伤痕。随着这一代年轻华裔移民作家渐成气候,他们的故事也开始登上时报这样的主流平台。

当年,初到中国的肯德基爷爷和麦当劳叔叔带来了高效的流水线操作、颜色鲜亮的桌椅、工作人员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制服和漂浮在空气里新奇的奶油香气,承载了正在走向富足的中国人对美国方便、高效的现代生活的幻想和憧憬。而对那个时代移民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说,它们带来了最直观的文化冲击——看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在美国被当作穷人专属的垃圾食品,就像看到想象中美国光鲜的外壳在眼前剥落,只剩下新移民必须面对的冰冷现实。

我自己的第一顿美式快餐是在中国读大学时,跟同学一起在新开的肯德基里吃的,那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一顿饭就能花光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但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喝着可乐、嚼着薯条挥斥方遒,会让你觉得,你已经身处在那个五光十色的未来里。

2000年刚从中国来纽约时,我想对自己好一点的时候仍然会去吃一顿美式快餐。作为一个靠微薄奖学金过日子的穷学生,那是为数不多我能负担得起的“餐厅”。肯德基爷爷和麦当劳叔叔的笑容和我在中国看到他们时一样灿烂,他们是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里唯一的“熟人”。一个人坐在快餐店明亮的玻璃窗前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时,你会觉得,你和这玻璃窗一样,都是透明的。夹在两片汉堡面包中间的,嚼着的,五味杂陈的,是孤独。

其实,唐人街外卖店里的中式快餐和美式汉堡炸鸡价钱是差不多的,但我从来没想过去光顾那些店。那时候那些叫做“左宗鸡”、“陈皮牛”的美式中餐和随餐附赠的幸运饼干,对我来说比美式垃圾食品更无法接受。后者至少能让我想起曾经的意气风发,而那些老一代华裔移民为适应美国主流口味生造出来的美式中餐,只能让我想到新移民为生存削足适履的委屈。我对自己说,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想起来,那些陈年往事清晰如昨,却又恍如隔世。我已经从青涩的新移民,变成了资深“纽约客”,即使一个人去吃麦当劳,也不再感觉孤独,因为我知道我随时都可以叫来一堆愿意一起吃垃圾食品的朋友。我在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有了根。这是个坚韧和执着的过程,也是个妥协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品出了“左宗鸡”和“陈皮牛”的味道并不都是苦涩。

如果美式快餐为了抓住中国市场可以在菜单上加入油条和豆浆,在广告里颂扬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中国移民为打入美国市场推出的美式中餐又有什么错呢?老一代蓝领移民现学现卖煮出的美式中餐,在几代美国人心中也留下了温馨的记忆,在语言障碍、种族歧视等各种挑战下,那是留给他们为数不多的融入美国的方式。

其实,接受前辈们的历史,我又何尝不是接受了自己,接受了自己在坚持中的削足适履和在削足适履中的坚持,接受了属于自己的移民记忆。这些记忆,就像Jane Hu在评价麦香鱼时所说,“也许正是它的不完美,它从未达到过某种程度的理想,才让这个三明治有种回家的感觉。”

蔡美儿教授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家中。 Christopher Capozziell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快餐里的移民往事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