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从反口罩到反封锁,西方民众到底在“反”什么?

原创2021-04-26 |作者:WEN | 来源:多伦多头条

自加拿大宣布第三波疫情正式来临以后,安省的新增确诊病例和ICU收治人数都创下新高,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封锁措施,并一度考虑增加警方权利和封锁户外游乐场地以遏止疫情。
 
然而截止本周末,加拿大新增确诊病例还是居高不下,不仅如此,上周五还爆出温哥华上万人不戴口罩聚集沙滩。
温哥华基本上所有的公园都人满为患,各个停车场爆满。连温哥华官方推特都不得不连发三条公告限制车辆和人口。
在过去短短的几天内,安省已出现36例B.1.617印度变种病毒。4月24日上午,省长福特发推特表示对此感到“非常不安”,并呼吁加拿大联邦政府要求立刻全面封锁国境,禁止所有入境加拿大的不必要旅行。
然而在疫情已经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各地的反封锁游行持续爆发,本周六多伦多数以千计未戴口罩的抗议人群,再次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从一开始的反口罩到现在的反封锁,外国人究竟在想什么?

口罩文化差异

自疫情爆发席卷全球以来,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戴口罩可预防飞沫接触,既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还可以保护别人。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同,对于戴口罩的理解也不同。戴口罩在国内,日本,或韩国被广泛接受的事情,在西方国家却不被接受。
 
首先在西方国家,除了宗教信仰等原因外,只有医院里或者和餐厅饮食相关的行业才会看到戴口罩,这就是为什么口罩在他们眼里会和生病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戴口罩就是生病了,而如果你病了,最好自觉待在家里,不要出门传染给大家。
 
去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加拿大卫生部门也不主张把戴口罩作为主要的预防性措施,只建议群众经常使用肥皂或者酒精溶液洗手。只有在已经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症状后,才必须要戴口罩,避免传染给四周其他的人。按照规定,感染期和疑似病人都必须戴口罩。(当然这也和WHO最开始的建议有关)
另外因为很多外国人的理解是,戴口罩主要是预防大家直接用手去触碰脸或口鼻等部位,这也就是国外也更推荐勤洗手和酒精消毒的原因。还要些人认为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群众最好不要戴口罩抢占资源,而是把口罩留给医护人员,如果每个人都戴口罩的话,那一线人员就没有足够的口罩戴了。
 
除去戴口罩的种种不便以外,从文化角度思考,就像是东亚文化打招呼的方式更多是鞠躬,抱拳,或握手一样,第一次见面的话肢体接触很少,拥抱反而会使对方不舒服。
而西方人的文化是以较亲近的肢体接触为主的,他们大多为人热情好客,就算第一次见面也会很热情的去拥抱你。加上很多西方人都觉得,遮盖面部是恐怖极端分子,或者抢劫犯罪才会做的事情,所以抗拒戴口罩。说白了,就是文化的不同。

抗议封锁措施为哪般?

文化再不同,现在很多人也已经逐渐接受了出门要戴口罩的事实。除了个别上街游行示威的人之外,大多人在室内都会严格遵守戴口罩的原则。那为什么会有人聚集游行反封锁呢?
 
国内是典型的集体社会(collective society),当时武汉疫情爆发,整个湖北全面封锁,所有武汉人民舍小我保大我都待在家里,经济全面停滞才控制住了疫情。所以当时很多西方媒体对于武汉全面封锁的事情表示“不能理解”。
图源:VerywellMind
而西方国家大多是个人主意社会(individualistic society),对于他们来讲,个人的利益是大于集体利益的。对于很多街边开的餐厅,小商店,美容等店家来讲,封锁意味着完全失去了收入来源,就算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是不够的。
图源:VeryWellMind

 

要求这些人“为了别人的健康”而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是很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安省的封锁总是反反复复,每次只持续一个月左右,而且还不断有人聚集游行,示威反封锁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普遍的文化差异。就像日本居家文化衍生出的宅男宅女文化一样,西方人更推崇户外运动。尤其是经历一个长长的冬天以后,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夏天必不可少的就是去沙滩上晒太阳美黑了。
不仅如此,在户外像公园这种开放环境中,病毒很快被稀释,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传染几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很多人在户外都不戴口罩。
 
但这并不是说聚集游行就不会被传染,毕竟印度大壶节的先例已经摆在大家面前了。外国人也是人,也会有迷信封建思想,这点从两次恐慌抢厕纸的事件中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在各种变种病毒已经出现在加拿大境内的情况下,不知道这样反反复复,开了又封,还要持续多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信源:CTV、CBC 、The Globe and Mail

作者:Wen

编辑:头条君

出品:多伦多头条

微信ID:torontonews

fungo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复制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从反口罩到反封锁,西方民众到底在“反”什么?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