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豆瓣9.3,他把一部垃圾小说拍成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2021-03-19 |作者: | 来源:南方周末

即使拍摄了《教父1》《教父2》,即使夺得了9项奥斯卡大奖,科波拉仍然认为自己尚未拍出一部真正大片。

他所谓的大片,是自编自导,能够完整反映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全部经验和全部看法的片子。
《教父2》拍摄完成之后,科波拉就把全部的时间、精力,甚至全部的金钱,投入到《现代启示录》的拍摄中。这让科波拉陷入了灾难性的情景,甚至让他 “恨不得一枪毙了自己”。相对于把一部垃圾小说改造成一部伟大的电影,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制作成一部伟大的电影的难度,更加艰巨。

在此之前,科波拉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把一本垃圾小说拍成了伟大的电影《教父》。且预算只有250万。
我是向阳,今天读了吗?本期【读电影】给大家来讲讲,为什么一本垃圾小说《教父》能够拍成伟大的电影《教父》?
 《教父》改编自一本垃圾小说,不是我说的,是保利娜·凯尔说的。保利娜·凯尔是《纽约客》的专职电影评论员,她的影评得到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迄今也就这么一例。
原本科波拉也没有兴趣拍《教父》,他觉得一个垃圾小说,一个黑手党的故事,写得又暴力又淫秽。

科波拉埋头认认真真把这本小说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他觉得其中可以大做电影。可以做成古希腊式的悲剧,做成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一个父亲三个儿子,可以做成大悲剧。他接了这活儿。

当然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因为有一大批伟大演员,所以伟大,但当时参与电影的只有马龙·白兰度称得上伟大。所以更重要的是,科波拉本人就是伟大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那么一部垃圾小说是如何在科波拉的手上摇身一变成为影史经典的?

首先,科波拉关心“人”胜于关心情节。什么最能打动人心?就是对人心的理解。
 
举个小例子,老教父在听说迈克尔是因为他而去执行了对索洛佐的刺杀时,病榻上的老教父眼角流出了泪水,为什么?他知道儿子这个干干净净的大学生,从此以后将走上一条不归的黑暗之路。就凭这一点,足以打动人。
 
第二,关心细节重于关心情节。最逼真最生活化的场景,是最能把我们带入故事中的。
 
派拉蒙大佬们最初建议《教父》直接拍70年代的场景,而且就在洛杉矶的影棚里拍,这样更省时省力省钱。但是科波拉坚持要在纽约实地拍摄纽约的故事,这为《教父》制造了非常逼真的场景。
 
你看我们那些烂片烂剧为什么不动人?那些漂亮的脸、华丽的场景为什么不刺激?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即使是一个穿越的故事,也只有穿越到一个具有质感或者一个逼近我们可想而知的熟悉场景中,那个故事才有刺激度。
 
第三,科波拉明白如何在一个场景中,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充分生动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这样的技术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触目可见,比如简·奥斯汀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学习了伟大文学传统的舞会场景技术,你就可以充分理解科波拉为什么可以这一场婚礼的场景中展现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
 
第四,要耐心地安排节奏,让非动作的场景和大动作场景形成一个很均衡的节奏。
 
第五,任何一个故事,它所传递的都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强烈地隐含了更大的预言。科波拉让《教父》变得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常规黑帮片,更是一部伟大电影。
 
美国的编剧工会认为最伟大的编剧剧本,第二名是《教父》;美国电影学会排名的历史百部最伟大的电影,第一名是《公民凯恩》,《教父》排名第二。
这部几乎在各大影史排行榜稳居前5的电影,影响了后来许多的影视作品,包括《权力与游戏》,甚至是《滚滚红尘》。
纪录片《黑暗之心:一个电影人的启示录》是科波拉的夫人——埃莉诺·科波拉拍摄完成的,完整地记录了科波拉的内心世界,记录了《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地狱般灾难般的历程。
 

 

科波拉陷入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冒险,也充满了最大的失败可能。他想追逐伟大的主题,手中拿的却是4个人合伙去杀1个人的狗血剧情。他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
 
科波拉眼睁睁看着自己至少要损失2000万,而且要把这样一个伟大主题拍烂了,他说“我真恨不得一枪毙了自己”。
 
《现代启示录》这部越战的片子动用了很多菲律宾军队的飞机、直升机、战斗机。这些都是科波拉跟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搞好关系借用的。
 
但当时菲律宾南部不断地发生暴乱,所以这些飞机有时候会被临时调去镇压暴乱,这就使得影片的拍摄反复中断。这还只是《现代启示录》的灾难之一。
 
台风制造的灾难、大雨毁掉了《现代启示录》的布景,停顿了拍摄的周期。《现代启示录》开拍2个星期,科波拉发现主角根本不合适,又重新更换了演员,让马丁辛来扮演维拉德上尉。
 
某一天马丁辛独自从旅馆房间爬到街上,搭上车赶到摄制组。摄制组才发现他心脏病发作,几乎就要死去。拍摄再次中断。
 
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灾难,虽然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麻烦、时日的延宕。
 
最大的灾难是科波拉内心的恐惧,他不知道如何安排结局。维拉德上尉沿湄南河而上,深入柬埔寨去刺杀疯狂的沃尔特·科茨上校。那么是否该杀死他了呢?
 
在小说中,沃尔特·科茨科茨是一个象牙商人,疯狂的商人,后来是自己死去的。电影中最终的结局是,马丁辛扮演的维拉德上尉终究是杀死了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沃尔特·科茨上校。
 
这种杀戮表现得非常残酷,使用的是当地部族的一种祭祀仪式。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一头牛被劈开、杀死。杀牛的场面,象征了和替代了杀人的场面。此外,我们没有见到更多的血腥。
 
马龙·白兰度被“杀死”了,他希望自己死,他知道自己的疯狂,他对这个世界彻底地厌倦了。他倒下后,马龙·白兰度为自己设计了长达45分钟的喃喃自语。当然在影片最后只是出现了一个词,“恐怖,恐怖”。疯狂的沃尔特·科茨上校,他见识了一个恐怖的世界,他自己也制造了一个恐怖的世界,最后死于恐怖。
 
这部电影原来预计拍摄16周,最后拍了16个月,剪了三年。后来被送到戛纳去参加电影节的时候,还是一部未完成电影,结果得了戛纳的金棕榈大奖。并列得奖的是施隆多夫的《铁皮鼓》。《铁皮鼓》是根据君特·格拉斯的小说改编的。
 
很有趣的是这两部并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最后同场竞技第52届奥斯卡奖。《铁皮鼓》得到了最佳外语片奖,《现代启示录》得到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
 
我的一个结论,《铁皮鼓》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它的丰富度和饱满度没有超越小说,因为小说还有其他故事,更加丰厚。但是我觉得《现代启示录》的伟大性和丰富性,甚至隐喻性,都超越了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豆瓣9.3,他把一部垃圾小说拍成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