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北京的两家俄式餐厅:老莫与老井

2020-09-07 |作者: | 来源:

“老莫”是北京人对莫斯科餐厅的昵称。这个“莫”字一定要加上儿化音——老莫儿,这样听上去才地道。
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北京人来说,老莫不仅仅是一家西餐厅,它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关于这一点,看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朋友会有印象。
在那个满街还是黑蓝灰绿的年代,老莫以它气势恢弘的苏式建筑、西洋宫殿般富丽堂皇的装饰、陌生却典雅的西餐文化,深深吸引着当时的年轻人。他们去老莫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猎奇、炫耀、甚至起哄。
1980年代的中后期,俺曾经和同学、朋友去过几次老莫。印象中那时的老莫并不很贵,一般工薪阶层、甚至像俺这样的穷学生,偶尔去吃一顿,也消费得起。
那是老莫的黄金时代。每次去就餐都得先在宽敞的前厅里排队等候,等着服务员出来叫号儿。但是,自从1980年代末期以后,俺就再也没去过老莫了。直到去年夏天某日,想去外面吃饭,捋遍了京城想得起来的大小酒楼食肆,都觉得没啥意思……冷不丁的,就想起了当年的老莫。
阔别近30年,再来老莫,建筑还是那个建筑、装饰还是那样的装饰、菜单上也还是当年那些菜品,但是,当年的那种感觉,却找不回来了……

图1:莫斯科餐厅位于北京展览馆西翼,其建筑是北展的一部分。北展建于1954年,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设计,具有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图2:莫斯科餐厅入口。老莫1954年开业,是当时北京绝无仅有的高档西餐厅(西四还有一家大地西餐厅,但档次差多了)。

图3:宽敞高大的前厅。80年代中期来老莫,先得坐在这间大厅里等候很久才能进入正厅就餐(当时这间大厅里摆了很多坐椅)。图左侧两棵圆柱之间,是步入正厅的阶梯。

图4:前厅一角。厚重的木门、大理石地面、俄罗斯风景画、西式扶手椅、骑士雕像……在今天的高档餐厅里这些装饰符号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的高大上。

图5:餐厅内景。30年弹指一挥间,老莫已不负当年之盛。正值中午饭口,还有不少餐台空着。几位俄罗斯艺人在大堂里游走演唱,这个情节是当年的老莫所没有的。
今天的北京,汇聚全球美食文化,各色高档餐厅、各路西餐厅比比皆是,老莫再想独领风骚已无可能。现在去老莫的客人,除了慕名而来的,更多的是来怀旧的。如果仅仅是想品尝俄式大餐的美味,真的未必一定要去老莫了。
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一直有着不小的影响。俄罗斯这个民族,东方人认为他们是西方的,但欧洲的西方人则认为他们是东方的。所以,这个最接近东方的西方民族,他们的美食也相对更容易被我们的中国胃所接受。这或许也是俄式餐在中国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在北京的美食地图中,正宗的俄式餐厅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在秀水、日坛附近,那边是在秀水做生意的俄罗斯商贩们的聚集区;另一处是在东直门内俄罗斯大使馆附近。

前不久,俺去了俄罗斯大使馆附近一家叫做“老井”的俄式餐厅,感觉就挺不错的。
相比金碧辉煌的老莫,老井绝对的低调、平民化。但这里菜品的口味绝对不比老莫差(个人感觉,比老莫的好很多呢)。
如果说“口味”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偏好、难以绝对地比较的话,那么在“价格”这个绝对可以比较的方面,老井能把老莫甩下一条街——便宜多了。
比如一份1个人的菜单:红菜汤、沙拉、俄罗斯黑面包、主菜是奶油烤杂拌或者罐闷牛肉,在如今的老莫,奔二百元去了。但是在老井,也就百八十元。
老莫、老井,京城两家俄式餐厅。相似的口味、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似克里姆林宫里的沙俄显贵,一个似俄罗斯乡村里的布衣农夫;一个令人忆起恍若隔世的旧日时光,一个令人在大快朵颐中享受当前。

图6:老井餐厅的门脸儿。

图7:餐厅里的装饰,一副俄罗斯乡村范儿。

图8:红菜汤,也被称为“罗宋汤”。“罗宋”是昔日国人从Sussia(俄罗斯)这个词音译过来的。

图9:俄罗斯黑面包,俄语称“列巴”。格瓦斯是一种用面包发酵制作出的俄罗斯特色饮料。

图10:首都沙拉(左)和男孩沙拉(右)。前者是俄餐中最常见的沙拉,后者是老井餐厅的特色沙拉。

图11:奶油烤杂拌(左)和罐闷牛肉(右)是俄式餐中的经典菜品。

图12:老井餐厅附近的“俄罗斯文化中心”。门前的雕像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本文发布于: 2014-7-6 10:59
Fungo Ads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北京的两家俄式餐厅:老莫与老井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