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天涯美学”与《漂木》-痛悼洛夫先生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被誉为“诗魔”的着名诗人洛夫先生于三月十八日凌晨在台北荣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当天,惊闻噩耗,极感哀伤,心情沉重。
  
  洛夫先生去年被诊断患上肺腺癌,这些日子一直在台北延医治理,已极少参与外间活动。一个多星期之前,我才和洛夫先生夫妇俩通过电话,他说不能来出席“加华作协”新春晚会了,要我代向大家致意。
  
  此时,洛夫先生柔和的声音犹在耳畔,但诗人却已驾鹤西去,与我们天人永隔了!

  

  过去二十年,洛夫先生卜居于被誉为“最宜居城市”的人间天堂温哥华,度过了他晚年一段美好的日子,同时,这二十年间他充沛的创作力蓬然爆发,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内容包括诗、散文与书法集,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三千行长诗《漂木》了。《漂木》中英文版本面世后,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除了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还沉潜书艺,到各地巡回举行书法展览;同时,出任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顾问,再创立漂木艺术家协会,大力推动加华文学与艺术发展,贡献重大。在加拿大温哥华这一段岁月,洛夫还建构了他的“天涯美学”,这是他二十年来创作理念,是枫叶国岁月一项重要成果。
  
  去年,在“加华作协”颁授洛夫先生“加华文学成就奖”的欢送午餐会上,他致词时忆述了“天涯美学”的构想源起与形成过程。1999年9月,“加华作协”举办第三届“华人文学一一海外与中国”国际研讨会,主题为“天涯共此时一一跨世纪世界华人文学”,洛夫亦为座上嘉宾。他说,当天一走进会场,“天涯共此时”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令他心中不禁一颤。我想,诗人晚年自我流放,羁旅海外,有时难免孤单清寂。处身异国他邦,文化乡愁,亲情思念,霎时“感怀身世”,触景生情,的确大有可能与“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起了共鸣,甚至感到确如“断肠人在天涯”。然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又不是那么悲哀的事,即使凄美,亦凄中有美也。

  

  就这样,“天涯”这两个字在洛夫心底埋下了种子,并逐渐萌发幼芽,再慢慢地成长起来。这一段日子,洛夫心中孤绝感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合而为一,成为了他创作上的一个精神支柱。于是,他从“天涯诗歌”的写作,到“天涯文学”感悟,最后,建构了自己心目中的“天涯美学”。这一精神内核的主要创作实践成果就是长诗《漂木》。
  
  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对“天涯美学”的解读,个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空间的距离美。“天涯海角”,给人的感觉就是遥远而凄美。距离产生美感,人生与艺术一样,有时候就是需要距离,需要“留白”。
  

  2.时间的距离与历史积淀。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不同,但也有共通之处。在文学艺术范畴,后者给予我们更多沉淀、思考与审视,结合历史积淀,能使创作有更多新的视角、新的疆野。
  
  3.精神与心灵的形而上学提升。作家与诗人,无论是行旅、迁徙,还是漂泊、流放,无论是旅人、移民还是难民,他们的创作都极可能涉及“离散”主题。历史、文化、国族、肤色、语言、风俗……会对他们带来冲击,从而产生孤寂、思乡、伤感,进而转入心安、融合、乐天境界。对置身“天涯”这种客观环境,精神与心灵所起的变化,实质上已是一种形而上学提升。
  
  洛夫长诗《漂木》,就是在“天涯美学”理念引领下创作而成。他通过漂浮的木头、回游的鲑鱼、装着书札的浮瓶和昭示着未来的废墟这一连串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写成了一部意象丰富、充满哲思、撼动人心的意识流的“心灵史诗”。《漂木》的诞生,是洛夫二十年加国岁月的丰硕收成。

  

  洛夫先生走了,但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精神遗产。他优质的等身着作是世华文学中一个宝库,这些佳作华章将永远滋润人间心灵。
  
  每当见到温哥华英伦湾海滩上的木头,我就会想到洛夫的漂木。这根粗壮的原木半个多世纪前从湖南衡阳沿内河漂出大海,到了台湾;再漂浮过浩瀚的太平洋,到了北美大陆的温哥华。其间,漂木经历了金门和越南战火洗礼。最后,原木又回归台湾,漂木归根。
  
  现在,温哥华虽然没有洛夫诗碑,但漂木已升华为大家心中一座高大的诗的图腾柱,洛夫先生和他精釆出色、意境深远的诗句,永远在我们心中!
  
  洛夫先生,相信此刻您已在天堂的诗园中与李杜、王维、苏轼他们举杯吟诵了。愿您快乐逍遥!
  
  一一2018年3月20日
  
  加作者简介

本文发布于: 2018-3-23 16:19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天涯美学”与《漂木》-痛悼洛夫先生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