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周刊独家专访嘻哈包袱铺大掌柜高晓攀
《高度》: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还要从事相声这个行业?家里有领路人吗?
晓攀: 我 8 岁就开始学相声,我小时候对周星驰的电影特别感兴趣,但是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表演,反而对相声是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深,最后一步步走到现在。从小时候上的艺校,到后来上的中国戏曲学院,直到今天。



《高度》: 包袱铺建立之初遇到过哪些让人沮丧的事情?成立至今遇到过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支撑自己走过最艰难的时间?
晓攀: 2008 年开创嘻哈包袱铺,我们创业的地点是一间 6 平方米的地下室。初次登台演出,大伙儿就遭遇了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的窘境,有一次开演,观众席只有两位观众,不一会儿一位走了,另一位也起身去解手,演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不是要继续演下去。一个月后,演员们每人分到了 27 块钱,大伙儿捧着这 27 块钱百感交集,有人抱怨说开包袱铺还不如开包子铺,卖一早晨包子也不止赚这些钱,但我安慰大伙儿:“钱虽然不多,但这就是盼头……”最难的时候是演员出走,2010 年和 2013 年都面临着大规模的演员出走,第一次将近走了一半的人吧,但是现在那些人又回到了嘻哈包袱铺。相声这个行业很特殊,我会用时间证明什么叫做相声的“江湖”。
《高度》: 打着 80 后的招牌,对嘻哈包袱铺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晓攀: 我们的演员基本上都是“80 后”,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做一件把相声变成时尚的事情,我们这些相声演员变成了时尚的从业者。如果年轻人抱着‘相声是一种传统艺术’的想法,那么相声终会走向没落的。必须把年轻的观众带到茶馆、剧场来听相声,感受时尚。
《高度》: 嘻哈包袱铺出演的相声和相声剧剧本都是原创吗?
晓攀: 我本人一共创作过几十个作品。最近这一年写了四个。嘻哈包袱铺有自己的创作团队,各大喜剧类电视节目中都有我们的身影。现在很多相声就是靠一堆网络段子拼凑而成。依我看,这都是因为相声失去了文学性,相声演员身边没有文学大师。
《高度》: 哪个年龄段的观众最多?
晓攀: 之前 80 后居多,后来 90 后,00 后,甚至还有大爷大妈都喜欢。因为我们是接地气的,与很多身处职场的观众是相通的,所以这些人会被我们吸引。而大爷大妈们呢,会觉得“这孩子长的真俊”“这孩子说话太好玩了”就这样吸引了大爷大妈。有句话就叫 ” 得大妈者得天下 “。

《高度》: 是什么促使嘻哈包袱铺来到北美?
晓攀: 我们之前去过澳洲巡演,当地观众反应非常热烈,北美有这么多华人,我相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相声的市场。
《高度》: 来温哥华准备了什么样的话题和演出?和在国内的演出会有明显区别吗?
晓攀: 还是先保密吧,大家来看现场就知道了,一定会有意外惊喜。
《高度》: 嘻哈包袱铺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未来有什么规划?
晓攀: 想法很多。演员就要说好相声;公司的经营,要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看远一点,培养演员、大量储备人才。
十年之后我也想让晓攀传媒上市,然后把自己的钱都捐了,退出管理,踏踏实实说相声。那时候我衣食无忧了,就在嘻哈包袱铺做个演员,天天说相声。那是我最大的快乐。我只想把相声说好,我想成为第一流的人物,而不是娱乐明星。
https://lahoo.ca/portal.php?mod=portalcp&ac=article
本文发布于: 2015-9-4 12:44
阅读 149398 评论(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 独家专访嘻哈包袱铺大掌柜高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