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品味上海:别开生面的文化考察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高度生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品味上海感触良多
“上海是一部大书,她有深固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必须慢慢地去细心品读。
“过去,上海是遐迩闻名的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后来,上海沉寂,香港冒起。如今,上海这头睡狮已经苏醒,并正以勇猛的姿态发展腾飞,在华人世界与香港并驾齐驱。人们喜欢把上海和香港来作比较。一个是繁荣了半个世纪的‘东方之珠’、世界金融中心,一个是近二十多年重新崛起的‘东方明珠’、中国第一大都会,可谓各有所长,各领风骚,难分轩轾。事实是,‘东方之珠’与‘东方明珠’,都是亚洲桂冠上的两颗光茫耀眼的宝石,她们都是东方世界的骄傲。”
以上是我应邀参加“品味上海”海内外华文作家笔会暨采风活动后所写一篇文章的开头。

那一次,三十多位海内外作家、学者应上海侨办之邀,出席此次活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们马不停蹄地在上海的闸北、徐汇、嘉定、宝山、黄浦各区与崇明岛奔走,去了许多一般游客不会去、少去或根本没机会去的地方,真切地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这一次,我们是真正地深入了社会民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考察、采风活动,也可以说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深度游”。
三访沪江感受大不同
我第一次访上海是八十年代中,那时候的上海刚醒来不久,还未起跑,看来还比较落后,但已能感受到她的底子与潜力。那一次的上海之行主要是公干,曾与曹聚仁先生的夫人邓珂云女士在我下榻的静安宾馆会晤;此外,诗人辛笛先生伉俪赐饭,请我在梅龙镇小馆晚聚。想起来这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但它一直是我印象深刻的美好记忆。
第二次到访上海是二千年后的世博会期间,十多年后的上海,已经完全是两个模样了。外滩的黄浦江水依然是那样地流着,但上海滩已焕然一新,活力充沛,像壮硕的老树发出了新绿,长出了鲜花。当然,还有浦东等新区、新景,上海的丰足繁华与海派豪气都回来了,比她昔日的耀眼辉芒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次的上海旅程就是这一趟的“品味上海”之行,它让我既品读了上海的大都会城市风貌,也品读了她的山水、人文、亲情。
说起来,“品味上海”能成为事实,还得感谢新加坡作家蓉子女士的热心倡议与赞助。蓉子幼年从中国移居南洋,但对故国之情未变。她由星洲重返中国之后,在上海居住了十多年,这些年来,她亦文亦商,与夫婿在中国投资营商,也捐资办学,回馈社会。文学的情意结促使她要把“品味”作家笔会的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在侨办的支持下,她的愿望实现了。

“品味上海”海内外华文作家笔会举行了两次之后,蓉子还发起了一次海内外华媒作家品读广东潮汕的活动。事后,蓉子把参与三次活动的作家们所写的文章编成文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品味》。
参加三次“品味”笔会的作家与学者来中港台、东南亚、欧美和日韩等各地的十多个国家,包括蓉子、卢新华、陈谦、陈浩泉、林婷婷、荒井茂夫、林湄、李安东、章平、陈若曦、陶然、彦火、白舒荣、陆士清、曹惠民、凌鼎年、施叔青、吕红、王性初、陈河、潘碧华、赵淑侠、关愚谦、海佩春、古远清、陈贤茂等。
人文关怀与生态环保

复旦大学的陆士清教授在《品味》一书的序文〈真情无价〉中引用蓉子的话说,作家们是“以一双海外的眼睛一起来品味上海”,是一种“深度审视“。他赞许作家们的文章是“锦心绣口吐珠玑,彩笔凝墨绘华章”。
首次“品味上海”之行后,我被收入《品味》一书中的两篇拙文是〈人之老与人之幼〉和〈蟋蟀声中读上海〉。前者写上海在社会福利和人文关怀方面所作的努力;后者写上海在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景象。
在上海期间,我们先后探访了多区的养老院、幼儿园、卫生院、小区中心和普通民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宝山区的美兰金苑养老院和金螺号幼儿园。养老院是花园式的楼房与别墅建筑,里面小湖回廊,曲径通幽,草木苍翠,鸟语花香,种种设施应有尽有,还有营养餐饮供应与医护人员的照料,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起加拿大的老人院也毫不逊色。

至于幼儿园,有午餐供应,有午睡的小房间,室内外的活动空间充足,老师富有爱心,同样令人惊喜。此外,在小区中心,我们还参观了退休人士在书画班、茶艺社和交谊舞室的活动,活泼多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中国人理想社会的愿景。可喜的是,上海正向着这个方向迈进。……今天的上海,正在走向一个富足、文明而具人文关怀的社会,令人欣慰。”这是我文章的结尾。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忆述听到蟋蟀鸣叫的经历。
蟋蟀声中感觉良好
蝉声、蛙鸣与蟋蟀叫,是我童年在乡间生活留下的美好回忆。八十年代中,也曾于午间在美国艾奥瓦河畔的草地听到蟋蟀的叫声。更意想不到的是,二千年后却能在两千万人口的大都会上海先后三次听到蟋蟀的鸣叫,分别是在浦东机场候机厅的大盆栽前、龙之梦丽晶酒店门前的树下,以及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里。在蟋蟀声中品读上海,心情完全不同,感觉良好,印象也特别深刻。
上海为数不少的湿地公园可说是这个大都市一片片青绿的肺叶,为她循环不息地呼吸吐纳。特别是崇明岛,就像一个大公园,庶近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了。“此行让我亲身感受到,上海并不单是繁华尘嚣的钢筋水泥的世界,她也有健康呼吸的肺叶,也有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此次品味上海,我还与潘耀明兄应同济大学喻大翔教授之邀,到该校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讲了一堂课。此外,也得以在画家谢春彦的饭局上,与潘兄和白桦、陈钢等上海艺文界的旧雨新知畅聚,亦乐事也!诗人白桦先生于八十年代已在香港认识,过去也曾在上海和美国重逢。陈钢虽是首次识荆,但却也“神交已久”了,皆因少年时则迷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次见到他,欣喜之情难免。至此,“梁祝”的两位作曲者何占豪与陈钢,我都先后有缘与他们认识并共饭,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这该是一个乐迷已达到的最大心愿了。
在上海的行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赵丹、孙道临等多位著名电影演员居住过的霞飞路的那幢公寓大楼,以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地一一上海音乐学院旧址。还参观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宋庆龄文物馆、外滩源和土山湾博物馆等。
上海有太多的旧记忆,是一个文化历史的宝藏。她的确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去细心品读,耐心发掘。最后,她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回。

本文发布于: 2017-11-13 21:16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品味上海:别开生面的文化考察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