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双重煎熬下妈妈的心理调适

2020-08-31 |作者: | 来源:

高度生活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写过一篇文章:“富养女儿,你养对了嘛?”文章中,我谈到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富养”的三个角度,分别是要注意给孩子富足的时间陪伴,丰富的沟通方式,以及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回馈父母。这些都是简单易行但未必大家都能做到的小细节。
更年期遇上青春期,这是温哥华妈妈普遍的一个辛酸问题。父亲长期不在,飞来飞去频率不定,更是让这种煎熬增加一种让人心神不宁的因素。问题的根基在哪里?父亲多飞一次,也就多飞一次而已。那么他不在的时间怎么办?养儿育女的任务都沉甸甸压在妈妈们的身上,这确实不公平。但是离婚也离不成的情况下,怎样过日子过得好一点?天天妈妈和孩子横眉冷对或者不闻不问,这种亲子关系不太正常的情况,在温哥华一点也不少见。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我们可以很从容,起码知道哭泣是因为饿了或者是要换尿片了。但是面对一个渐渐身高直逼自己,眼神也从依恋的小眼神变成小白眼狼,我们就慌乱了,归咎于移民这条不归路了。
我的分析是:在我们生儿育女的时候,未必就已经做好了一个心理上的成熟准备。并且,我们也许事业上都是成功人士,但是在养育孩子上,却十几年都在实习生阶段,未能晋级。因此面对着“海外教育”,“青春期反叛”,“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各个大命题接踵而来的时候,很多妈妈都是力不从心。求助于教育专家?但是真正的教育专家也救不了家里的火。很多时候,妈妈要学会自救。怎么自救?

我们作为“妈妈”这个角色之前,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人,我们应该是孩子拷贝的母板。那么我们自己的身心灵,应该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而更应该是心理上的成熟。
回答是五个字:做人要大气。

孩子到底是谁的?是他自己的,不是我们家长的。这个立足点要牢牢记在心里。

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波动,早恋甚至是对同性有隐约或明显的好感,这些情况,在动物界都是非常正常的,不要熟视无睹,但也不要如临大敌。孩子对学业上动力不足,特别是跟那些无处不在的“中国的孩子”比,更是显得差一大截的时候,更是要牢记:这都是正常的。哪里有那么多的第一名?都并列第一名,那么大家都高兴了。但是这可能吗?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十多年的老师,我“阅人无数”。天才学生是很少的,但是我们的家长都普遍有这种焦虑:孩子很可能是天才,哪怕不使天才加以培养也可以培养成为天才,不能被妈妈‘耽误’了。
不会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只能是辅助作用。很多时候,汽车没有发动,用人力来推,很辛苦也没有必要。我只要跟学生一打交道,三分钟交谈下来,就基本知道这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梦想,他的天空能容纳多少人。
妈妈们!不要那么一心一意去维护孩子的利益,培养他的一种利他主义精神,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种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心,这貌似更重要。
真正的绅士与淑女,一定不是靠名包,衣着,甚至是名校的光环包装出来的。这些都是辅助的武器。他的胸怀,工作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眼界视角,才是界定他的经度;他的才智成绩,课余爱好,界定他的纬度。我们在带领孩子一路狂奔的时候,可以陪着跑,但是永远不要取而代之,替孩子操太多的心。

因为:他不是你的。
大气放手让孩子去追求他自己的梦想,扶助他,支持他,赞美他。在他需要冷静空间的时候,离开他,让他寻找力量。在他需要外界力量的时候,寻找各种专家,给他一些必要的指导。接送他,并不要天天责备这种接送剥夺了自己的自由;如果不能接送,就赞美他的独立。心态摆正了后,一切的成功,顺利,都是水到渠成了。
本文发布于: 2015-11-23 17:21
Fungo Ads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双重煎熬下妈妈的心理调适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