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疲惫不堪的父母常常请教长辈,后来翻阅育儿书籍、把问题发到Facebook,看着“睡眠训练派”和“同床共眠派”的宝妈们吵翻天。
如今,新一代父母正在尝试一种新方式:向人工智能(AI)求助。尽管专家警告AI的育儿建议有时不靠谱,甚至是危险的,但不少爸妈发现——这个“机器人朋友”竟然还挺有用。
安省渥太华39岁华人妈妈Yuan Thompson说:“说实话,ChatGPT就像我的朋友一样。”
Yuan表示,她经常使用ChatGPT来处理她4岁和6岁孩子的各种问题,而且至今从没得到过“烂建议”。

她会用AI帮忙想食谱、提供医疗建议、安抚哭闹儿子的情绪、辅导作业、生成图片逗娃。
Yuan展示了两张由AI生成的图片:左图是一幅卡通画,描绘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教女儿背诵诗作;右图则是ChatGPT为她儿子绘制的“可怕恐龙”。

此外,Yuan还会向ChatGPT倾诉育儿焦虑,并寻求情绪上的支持。
“你可以向它倾诉,比如说,‘我女儿今天又这样那样,我快要崩溃了,真的无法冷静’,然后它就会给你建议,比如‘你需要深呼吸一下’,”Yuan说。
不过,Yuan表示,她非常清楚AI育儿的局限性。她在政府工作,自身具备相关知识背景,丈夫也从事AI相关工作。她表示自己在查看医疗建议时会“有所保留”。同时,她也学会如何精准提问,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她还意识到:ChatGPT的建议会随着你使用的频率而逐渐贴合你的喜好。例如,如果你偏爱“温和育儿”,它就顺着这个方向给建议。
“它会给你你想听的那种建议。你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她说。她更喜欢AI提供“信息”,而不是Facebook群里情绪化的建议。
“崩溃时,ChatGPT救了我”
环球邮报专栏作作家Amberly McAteer曾对AI心存戒心,直到有一天彻底崩溃:她4岁的大女儿第734次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艾莎娃娃,而她用尽了所有育儿技巧——从社交媒体上流行的“10分钟奇迹法”到经典的“1-2-3警告法”,甚至极致温和地建议她”可以等妹妹玩完再借”,但都没用。
最后,小女儿嚎啕大哭,她强压怒火失败,吼着把大女儿关进房间。门一关,女儿哭了,她也崩溃大哭。懊悔循环。
无计可施时际,她决定尝试问问ChatGPT。没想到它秒回了一句睿智的的建议:“红绿灯从不吼叫,只是变红,但大家都知道该停了——这是你该有的气场。”
她瞬间被击中。

接下来AI的建议不惊艳但中肯:把孩子关进房间其实是有帮助的,只要把这当成一次“暂停重置”,而不是惩罚。它还建议妈妈冷静、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界限,并给了具体说法:“看起来你很难控制自己不去碰妹妹的玩具。我们现在该离开一下,暂停重置。”
同时还给予安慰:“你并不孤单,我完全理解你——当你持续做正确的事却看不到效果,确实令人精疲力竭。”
第二天早上,女儿再次从妹妹手中抢玩具,McAteer照做了,结果没有哭闹,而且像中了魔法一样——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抢过妹妹的玩具。
McAteer承认,使用AI作为育儿工具是一件复杂又充满争议,并且存在局限性的事,但还是把它当作“无聊的养娃搭子”,并承包妈妈的隐形苦差:制定一周食谱、搜罗手工活动灵感、追踪童鞋折扣……省下的时间,McAteer能真正专注于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这是育儿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部分。
专家提醒:AI不是万能育儿神器
近来虽然有不少育儿专栏也称赞ChatGPT的建议具备帮助性、认可感和共情力,但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
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Matthew Guzdial解释说,像ChatGPT这样的AI模型是在整个互联网上训练出来的,会综合、平均所有现有的建议来回应问题。因此,它的帮助程度就像你在网上搜集信息一样。
Guzdial还指出,AI模型使用了所谓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换句话说,它被训练成尽可能迎合人类偏好。这也意味着潜在风险很高。AI系统倾向于顺从、迎合、友好、积极回应你的问题。
他强调,AI在育儿领域的应用是有限的。“你确实有可能收到错误甚至有害的建议。”
温哥华的育儿顾问Julie Romanowski也表示,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使用,但不能作为唯一依赖。尤其涉及健康和安全问题,必须慎用。
今年3月发表在Family Relations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ChatGPT对常见育儿问题的回答大多正确清晰,但引用来源常常缺失或不准确。
去年,儿科心理学杂志也警告,父母容易把AI建议当成专业意见,建议应加专业监督。
甚至ChatGPT也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在被问及 “你是育儿建议的好来源吗?”时,它回答说,它提供的循证指南、实用技巧和可调整的建议很有帮助,但不能取代有执照的儿科医生、治疗师或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