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2021-10-19 |作者:妮妮小屋 | 来源:今日头条

1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旅居巴黎的钢琴大师朱晓枚的故事。

从她的人生过往,我懂得了什么叫赤子之心的挚爱,什么叫这个世界上最坚韧的女性。

很多西方媒体对她的评价是,当代最神秘的钢琴家,全世界演奏巴赫音乐最好的钢琴大师,是一个神秘的中国女人。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她像一匹黑马,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圈内的顶流。她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在巴赫墓前演奏的人,让全球钢琴家都大为惊叹。

直到她在巴黎举办音乐会时,才让巴黎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可以把巴赫的曲子弹得这么好!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她,更不知道这位长期给别人做保姆的中国女性,竟能这般神奇。

她叫朱晓枚,一个外表平平,眼里却有光的中国女性,她的人生可以称作是追梦之旅。她这辈子几乎只做一件事儿,就是弹钢琴。

她可以吃巴黎最便宜的食物,住最差的房子,穿最破的衣服,可以忍受一个人独自生活。可以努力一个人做几份兼职来赚取最基本的生活收入,唯一不能忍受的就是没有琴弹。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如今已经步入暮年的她,依然把每日弹钢琴作为自己的人生修行课。

尽管根据极其有限的资料查询,朱晓枚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我印象里看有关她的访谈,有另一说法,她自述出生于1949年。

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艺术家的家庭,她母亲是她的钢琴启蒙老师,从朱晓枚记事起,家中就有一架钢琴。

母亲经常在上面弹奏欢快的乐曲,朱晓枚也曾像很多琴童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练琴。

我并没有找到朱晓枚母亲的介绍,但我猜她是个大家闺秀,在那个年代能够学习钢琴的家庭,应该也是非富即贵吧。


2

也许她最初学习钢琴就是一种习惯,大概那个时候的朱晓枚,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和钢琴有多深的情缘。

总之弹琴就是她每天要做的一件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习惯吧。

直到朱晓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期间又被派到河北张家口的农村劳动锻炼,当被迫中断学业之后,朱晓枚没了钢琴,才发现自己的生活像丢了魂。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她央求妈妈把钢琴寄来,钢琴陪伴着她度过了在张家口的那些日子。

后来一些琴键都不能发出声音了,但朱晓枚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劲,凭借对琴声的判断,她用找来的铁丝重新让琴键发出了声音。

也许,只有失去钢琴的时候,才会知道有种感觉叫热爱。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划过。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面对重新返回城市的生活已经无法适应。那些曾经从事文化、艺术类事业的人,很多早对现实缴械投降,年少时的梦想早被生活磨平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就在这样的时光中蹉跎了。

然而,依靠着这架破旧的钢琴,朱晓枚竟然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坚持练琴,以至于她那双手,从来没有对钢琴生疏过。

可就是朱晓枚这样的人,依然没能等到求学的幸运。

等到政策允许考学时,朱晓枚却已经错过了年龄。她只能选择去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班补上这一课,后来成为了舞蹈学校的一名钢琴老师。

原本以为自己继续接受教育只能是梦想了。朱晓枚依旧没有什么远景规划,她只是靠着自己每天练琴的习惯,把每首曲子不停地弹奏。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欧洲的演奏家,这位演奏家说她弹得很好,但是味道不太对,她这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也是这位演奏家,建议朱晓枚可以去国外读书和弹琴学习一下。


3

1980年,30岁的朱晓枚来到了美国,正式开始了自己在新格兰音乐学院的留学生活。

在此之前,妈妈本来是打算把家中那唯一的钢琴卖了,给朱晓枚做留学的生活费。

可真等到收钢琴的人上门时,朱晓枚的妈妈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能卖它,你走了,它再没了,以后的日子我怎么熬。”

多年以后,朱晓玫一想起这件事,都非常心疼当时那个那么拮据又那么疼爱她的妈妈。

在美国,一个身无分文的留学生,只能靠各种兼职,拼命打工挣钱。回忆起在美国的时光,朱晓枚记得自己,曾在一年内换过35个住所。

她她很多人家做保姆干家务,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能在主人家里练练钢琴。

有一次,朱晓枚找到了去一个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家里做保姆的机会。她告诉对方,自己不要钱都行,只要让自己每天能练会儿琴。

对方答应了,但要求一旦自己回来,到了车库的时候,朱晓枚就必须停止弹琴。

每天,一边练琴的朱晓枚,一边还要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生怕失去这样的机会。所谓天赋,所谓热爱,大致就是这样在生活的最低处,依旧无惧无畏的坚持吧!

在美国读完书后,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朱晓枚意识到,在美国自己是无法获得演出机会的,还应该想办法继续接受音乐学习和教育。

于是,她又来到了巴黎。

依旧打着各种零工、继续当保姆做家务养活自己,一边读书一边不忘练琴的日子。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她那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天开音乐会,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全球顶级的音乐大师。

她这样评价自己:“别人看我,觉得像苦行僧似的,我自己觉得却很快乐。以琴为伴,生活简单,对钢琴,我永远不会厌倦,离开钢琴,我差不多就是个废人。”


4

至于她为什么会弹巴赫这么难的曲目?她的回答让人听起来很心酸。

原来相对比其他曲子,巴赫的曲子可以长一些,这样,她在别人家练琴时,就可以在钢琴边多坐一会。

最重要的是,很多雇主会觉得,她是一个有怪癖的中国保姆,对于她弹钢琴很多人不理解,经常会因此解雇或者遭来投诉。

而她发现,只要弹巴赫曲子的时候,她面对周围的声音会少很多,那些责怪或者投诉就会消失。

冥冥之中,她就这样和巴赫越走越近了。

巴赫(1685-1750)对大多数学习钢琴的人来说,都是无法逾越的高山,他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尊为西方音乐之父。

直到有一天,朱晓枚再次遇见当年劝她出国深造的演奏家。

她弹奏了巴赫的曲子,请对方指点。对方听完后告诉她:“你的水平现在太高了,我的能力已经教不了你了。”

她在40岁之后,开始有机会演出音乐会,六百多场音乐会过后,她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拥有了教职。

时间的玫瑰终究成就了她,她凭借对巴赫最难曲目的《哥德堡变奏曲》超强驾驭力,在2014年11月,她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在德国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巴赫墓前,演奏巴赫乐曲的钢琴家。

这可是无数钢琴家的人生终极梦想。

演奏前,朱晓枚在巴赫的墓前献上一束花,她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自己相信爸妈从小告诉她的话:“在墓边上对逝者的说话,对方能听见。”

她用70分钟的演奏,以音乐完成了两个世界的对话。也让世界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弹奏巴赫乐曲最好的音乐家,是一位名叫朱晓枚的中国女人。


5

这些年,除了对巴赫乐曲的熟练演奏之外,朱晓枚,还用自己的足迹丈量过巴赫的生活足迹,一点一滴构筑着自己对巴赫的思考和领悟。

她常常能够感到,别人眼中那个严肃无趣的巴赫其实是那么的有趣。

她说,巴赫在德语里是溪流的意思,用老子的“上善若水”来看,他的音乐中一直就有着深沉的哲学味道。

而朱晓枚独特的生活经历,读懂并表达出这一切。她不仅是用双手在弹琴,而是用心和整个生命在弹奏巴赫。

因此,在众多挑剔的西方人眼中,朱晓玫弹奏的巴赫干净清澈,纯粹又灵动,是一种他们不可想象和无法抵达的境界。

离开祖国的三十多年后,朱晓枚回到中国办了自己的巡回演奏,当年学音乐的同学,很多都来看她。

看到他们,朱晓枚知道很多人,都已经告别了当年热爱的音乐行业。她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路。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失去过很多机会,但是我想,用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这代人争一口气。”

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朱晓枚,留着多年前少女时代的齐耳短发,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身材也开始变得臃肿,甚至日常也被各种疾病折磨,而她,从来没变过的,就是当年的那份热爱与信念。

她依旧独居,独自住着一个小小的房子,过着与钢琴为伴的生活。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如今早就成名的她,70岁后,依然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如今,她住在巴黎的那个小房子依旧是租来的,她所拥有最贵的家庭成员,是一台斯坦威三角钢琴。

她走在人群中,依然朴素得像个女工。

然而,她却活出了上善若水的自我,用那些在张家口的乡下,寒冷的天里用弹奏钢琴来暖手的日子;用那些在别人家里帮忙做家务的琐碎日常,换来弥足珍贵的练琴时间,就这样一点点画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她向着这个梦想发出的光,如赤子般一直走着、走着,顾不上左顾右盼,也不顾脚下的路,就算摔倒了也会站起来继续走,就那么坚定的一直走着、走着……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5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中国保姆朱晓枚:为巴赫而生的女人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