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自省 | 写给社恐的父母,为什么主动社交和同频圈子很重要

2021-07-24 |作者: | 来源:特特米拉在德国

 

 
文 | 特特妈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特特米拉在德国”
关于儿童社交和观察他们的原生家庭,我身边的事情说也说不完,今天聊几件亲身经历的事儿,他们都是特特米拉在德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同学。

1。

第一个是米拉幼儿园和小学同学的妈妈,日本人,长相和个性看上去都很典型的日本妈妈,谦和、小声、服从、笑脸盈盈。

她德语一般,发音更是听不太懂,但是她的孩子适应得很好,每次去参加同学们的生日聚会,总能见到她们。

我发现我很喜欢这个日本妈妈,原因就是,她非常爱笑,态度很好,她愿意听,也愿意表达。

我们偶尔遇到,她会站停,跟我们聊几句,是不需要躲闪的赶紧就走的状态,她德语不好,却也每次都转身停下慢慢的聊几句。

我不介意日本妈妈的德语水平,作为一个德语非母语人士,我有什么资格去介意人家的德语水平,我很有耐心听她说话。

后来在家长聚会时,我发现别的德国妈妈也愿意听她慢慢说话。

反过头来想自己,确实啊,只要善意想要交流,只要态度善意,别人不介意外国人的德语好不好的。

你想想,咱们在中国,会很介意一个老外微笑着努力说着中文你跟交流吗?你会讨厌她,觉得这说的是什么吗?

不会!你会鼓励她,会努力去理解她,对不对?

换位思考,会发现跟老外打交道不是很难。

2。

第二件事来自特特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同班同学Adam。

他俩第一次约玩时大约五岁,她妈妈给我发消息,问可不可以一起来,她儿子有点害羞。

我当然觉得可以啦,来就来吧。

结果他妈妈来了之后我俩就坐在楼下餐桌那儿聊天,俩男孩就在楼上疯玩,完全看不出来Adam有羞涩和怕生!

而他妈妈喝了一杯咖啡过后没一会儿跟我说,我还可以再喝一杯吗,我这几天太累了,昨天睡得太晚,下午实在是犯困,顺便夸夸我,你家咖啡很香啊!

您这么困不回家休息在我这儿闲聊唠嗑?

我想她也不是为了喝一杯免费的咖啡,还要打起精神来社交,唯一的解释就是,妈妈并不放心自己孩子去了什么样的人家,到家里看看才放心。

我指的绝对不是经济状况。

那种动不动就认为我谈的主动社交,就是看对方是不是有钱,看对方是不是配得上我们,麻烦不要以偏概全。

难道不应该在第一次送孩子去别人家时了解下这家人的家庭状况吗?家里有没有人有怪癖?精神状态如何?父母是否有正当职业?家里是不是很多兄弟姐妹?比如年长的哥哥?他们在哪里上学?家长是不是说话很粗俗?是不是万事都很无所谓?

就这样也不一定放心孩子去别人家玩呀,我觉得做父母的一方面应该担负起帮助孩子努力社交的桥梁,一方面也绝对应该做好安全的保障。

我相信Adam妈妈来我家,也是想看看这家人的精神面貌。

他妈妈来了之后,跟我聊的也是家庭琐碎的事,必然的会问道你来德国多久啦,搬来村里多久啦,在哪里上班啦之类的事。

但是肯定不是面试那种一问一答,答完就没有下文的,而是邻里之间聊天,你一句我一句的,会由一个话题展开说很多。

她说米拉好可爱,真是很喜欢,我就会问他呀,还会给Adam添一个弟弟妹妹吗?她就说,不会不会,我都45了,Adam爸爸都49了,我们不会再要小孩了,我老公读完博士去匈牙利滑雪时我们认识的,我们都爱旅行,多玩了几年,这不年龄就玩大了。

诸如此类,其实也不是非要打听,但是家里事就这样简单的做了一个交代,大家互相了解下。

寥寥几句,我就知道了她和先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兴趣爱好。

并不是博士的儿子我就要优先对待,但我可以认为Adam家是重视学校和教育的家庭,这在后来升学时也看出来了,Adam和特特还有班上另外三个男孩,他们没有选择就近入中学。

即使这所学校有校车从村子里横穿,跨出家门就两分钟走路到车站,即使去学校骑自行车横穿田野就可以到达,他们五个男生的家庭也选择了一条冒险的、跨村的、自认为更好的中学。

Adam妈妈困得要死却还要来探访我家,就为了知道我家的事情,这再自然不过了。

父母间一定量的社交,是孩子走得更近更放心的催化剂。

3。

有孩子的家庭也许会比较狼狈,但父母是不是爱孩子,不是因为家里有阿姨打扫卫生做饭就能得出结论的。

进了家门看看就能知道,如果再能看看孩子房间,大概就能有个七成的把握。

像我去过一个特特好友艾米家里,他家客厅一水儿的亚洲古典家具,就是那种村里淘出来的特别古香古色的老家具,餐桌和放在客厅的那种古木架子,很有味道。

后来才知道,艾米爸爸瑞典人,妈妈法国人,在艾米刚出生时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全家外派去了新加坡,在那里呆了七年,回德国的时候可以集装箱运回来所有家具,于是把在当地淘的很多亚洲风格的物件都带回了德国。

无形之中,两家人就会走得比较近,我会觉得他们懂一些亚洲文化,而他们也确实对亚洲面孔非常亲近,每次艾米来我们家我还会下中国挂面给他吃,他筷子也用得很好,给他做亚洲食物,完全不需要解释。

艾米到现在都是特特的同班同学。

4。

对方是有钱人有地位的人才约玩,蓝领家庭就不玩?不是!

我们村子里确实有不少大公司,也因此住了很多他们的员工,但也有蓝领家庭。

其中有一个孩子叫做嘉比,跟特特在幼儿园时玩得很好。

嘉比性格温和,大方,他妈妈是养老院的护工,40几岁了仍然要三班倒的上班,爸爸是附近小工厂的工人,也是要三班倒上班。

嘉比跟特特玩得不错,他和特特还有另一个男孩经常约玩。但是嘉比妈妈会有一些想法跟我不太一样。

比如俩孩子一起升入了村小学,不同班,嘉比妈妈跟我说:

“要不你们也别给特特报下午的托管班了,放学之后俩孩子都可以去我家,我来照顾,托管又贵又没有什么用,就是瞎玩,这样特特和嘉比还可以搭个伴,即使大人不在家,俩男孩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要知道特特米拉的小学,中午12点半就全部放学了,大多数孩子是会去托管中心的,那里的照顾孩子们完成作业,提供兴趣爱好活动,看管孩子。

我不赞同放弃托管的,我知道她妈妈一方面是从是想给自己孩子找个伴儿,另一方面也会从经济角度考虑。

但是孩子们上午在小学里主要是功课,下午是托管中心跟不同的孩子社交玩耍,即使他妈妈爸爸可以把特特照顾的很好,也是只有一个孩子陪特特玩。

嘉比妈妈多次来劝说我们,也发动孩子来邀请特特上学后跟他一起回家,关于这样的教育观点的妈妈,我会谨慎不让特特只跟嘉比一个孩子纠缠在一起,孩子们玩多了,都喜欢撒娇要去好朋友的班上,要跟好朋友做一样的事情,希望有一起玩的下午。

弄大了不好收场。

这也是社交教会我的,友好相处,动机单纯,就是孩子们爱一起玩嘛,但是不要被每一个孩子都影响。

5。

而米拉幼儿园时有遇到一个要好的女孩莎哈,因为是在混龄的幼儿园里,所以这个跟米拉走的比较近的女孩比她大两岁半。

她的爸爸妈妈离婚后,她的爸爸和哥哥搬出去了。

莎哈很喜欢画画,米拉也是,经常就只有他们俩在屋子里涂涂画画,我们邀请过莎哈来家里玩,她带着米拉画石头,画玻璃,很安静的女孩。

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不在家,她自己在家画画。她也有邀请过米拉去她家玩,因为家里只有妈妈和她,我还是愿意米拉去的。

但是更多的时候如果米拉想跟莎哈一起,我宁愿邀请她来我们家。

我跟她妈妈聊过几次,感觉比较消极。生活和感情的压力让莎哈的妈妈很多埋怨,也会当着莎哈的面表达出来,她在家里时也是很累的样子,唉声叹气有点力不从心。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低沉的时刻,有沮丧、不顺利、伤心等等,我希望她能在比较温和的环境里长大,而不是过早的承担生活的不如意。

如果莎哈来我们家,一切都是开开心心的,傍晚我们送她回家就好了。

6。

米拉幼儿园班上还有一个比她大一岁的女孩茱丽,茱丽的妈妈跟我是同事,家庭条件是不错的。

这个女孩是在米拉四岁半的时候转来她们幼儿园的,当时她已经快六岁了。她来了之后对米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能来我们家玩。

但是女孩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

一般孩子们有聚会,我都会提前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零食、干果、水果、小香肠什么的,这个女孩也是跟其他孩子一样,玩的时候看上去开开心心的,快走之前,她俩还有一点小吃,我说你要是喜欢的话,可以带回家。

茱丽说,我妈才不要让我吃这些垃圾食品,她用了“很蠢”这个词,我很惊讶,因为大多数孩子都会明确表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不会像她这样吃了这么多,最后说这些吃的很傻。

好吧,你不喜欢也很正常,虽然照顾小朋友们我已经很有经验,知道哪些可以让孩子们很开心,但是也许每个人的喜好就是那么的不同。

她妈妈来接的时候,我说很开心你来我家呀,这个女孩说,但我再也不想来了。

我更加惊讶了,我和米拉跟她从头到尾没有看出什么不愉快的场景,她能这么直接的当着主人的面说,确实有些直接。

就当是童言无忌吧,我和她妈妈是同事,托茱丽的福,我也没有可多说的,简单寒暄了几句。

后来在幼儿园组织做灯笼节的灯笼,所有孩子要带一个家长分批去做手工,我一看,只有茱丽和妈妈的桌子那里还有一个座位了,硬着头皮走过去跟米拉自顾自的做手工。

这时候听到茱丽妈妈跟隔壁桌的一个中国爸爸聊了起来,中国爸爸开中餐馆,就在村子旁边。

中国爸爸的儿子其实跟米拉一样大,不怎么爱说话,她们邀请茱丽去他家玩。只听中国爸爸说,茱丽来了之后就在我们店里吃晚饭吧,我请师傅给她做她喜欢的中国餐,走的时候我来送她回来,你们就不用来接了。

茱丽妈妈说,太好了,茱丽和她弟弟都特别爱吃春卷和烤鸭,我们一家都是中餐粉,中国爸爸也很豪爽的说,那好呀,等茱丽弟弟放学了也可以来玩呀,我送他们回家的时候再给你们带一些好吃的,我们师傅做起来很方便的。

茱丽妈妈眉飞色舞的跟中国爸爸相谈甚欢。

后来我先生还发现,每次他拎着大袋子去找米拉,茱丽会围过来,对米拉爸爸说,你的袋子里都是什么呀?有一次是装了送给米拉老师的毕业礼物,茱丽直接就上手拉开袋子探头往里看。

一直到茱丽离开幼儿园,她见到我还经常倚在门边跟我说,我想去你们家玩……

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大人能一眼看出孩子的习惯,言传身教的家教不会骗人,你的孩子怎么教育的,去了别人家里一放松就会表现出原本的面貌和礼仪。

今天聊的这六个孩子都曾经或者现在仍然是特特米拉的好友,在他们身边紧密围绕。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试想,喜欢朋友的特特如果跟嘉比放弃了托管中心,每天下午就去他家,锁定两个孩子玩耍,那如果某天孩子间闹了矛盾,恐怕还要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

这可不像是在托管中心,我不跟你玩了,还有其他的可以玩,我们今天不玩了,说不定过两天我们就和好了。

试想,如果我对莎哈和她的家庭不了解,同意米拉经常去她家,米拉也会无形中被她妈妈絮絮叨叨的摔盆子打碗给吓到,她的妈妈爱板着脸,对莎哈下达一项指令后,总会接在后面说一些嘟嘟囔囔的话,那我女儿也会吸收很多消极情绪。

试想,那个爱占小便宜的茱丽一家,如果我迎合她,买她喜欢的零食,送她喜欢的玩具,万事都随着她的心意,也许将来她很愿意来我家玩,那我到底是在讨好她,还是两个孩子真的有友谊呢?

与孩子朋友家庭的相处和了解,因为圈子太重要了,不得不承认,身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和孩子们的。我在乎这家人的育儿姿态和理念,还有家庭氛围。

比如孩子遇到多次离异的家庭,孩子成员复杂比如前妻前夫好几个孩子混在一起的家庭,还有一个妈妈带三四个孩子狼狈不抗的家庭,爸爸打妈妈的家庭(有的哦,特特幼儿园就有),我不一定会立刻的阻止他们交友,但会引起我的高度注意。

如果对方家里好几个哥哥,我还把小女儿送去人家家里过夜派对,那我不是没心没肺吗?

我会一直教孩子如何判断,应该如何去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友谊,如果真的玩的很好,可以在幼儿园和校内大量的玩。

看过我上一篇文章的朋友们,明显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好现实,你就是去攀富结贵的人,另一派认为好真实,父母就是要去排雷!

孩童世界,就是个小社会,什么样的孩子和家庭都会遇到,让孩子野生成长可以,父母也不必万事随行,但孩子自己能判断的有限。

所谓的学校社交,肯定不是扔给别的家庭和邀请别人来家就完了,你在一开始做得多,寻找到“同频”的家庭,后面反而可以省心的放手。

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多去沟通和了解,尤其是在德国这样社区属性很强的小环境里,家长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受益不浅的。

同时也要认真说一句,当我们去观察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观察我们。

做好小孩的坚实后盾,调整好自己和家庭状态,成为天平上与之平等的重量,或者培养孩子成为自带光芒能吸引别人的人,别人愿意主动结交,互相赋能,更能彼此成就!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特特妈
转自:特特米拉在德国
编辑:头条君
出品:多伦多头条
微信ID:torontonews
由于微信公众号出现新的排序机制,您可能阅读不到我们的推送。如担心无法收到最新的多伦多头条每日新闻,可回到本号首页点击右上角,将公众号加星标,让我们随时出现在你的视线里。
诚邀加盟

多伦多头条是加拿大东部的新锐新闻资讯门户平台,总部设在多伦多。创立至今,我们秉承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致力于为加拿大高质素华人读者群体传递迅速、准确、深入、独到的声音,让你每天知道“多”一点。加入多伦多头条读者群,我们在这里等你! 

现在,多伦多头条正式公开招聘实习记者、兼职编辑。只要热爱新闻,有理想,愿意尝试新媒体运营,我们将为你敞开大门,我们将对进行系统的新闻写作培训。

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到邮箱xin@lahoo.ca,或者添加小编微信咨询。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这篇文章来自特特妈,喜欢她的文章欢迎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她,不仅有德国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分享,还有海外生活见闻与旅行笔记。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自省 | 写给社恐的父母,为什么主动社交和同频圈子很重要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