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来加拿大依亲团聚,父母一定要记得“留一手”

2021-07-04 |作者: | 来源:大温家长会

前一段为一个老年人协会做关于依亲团聚的父母们应该如何适应新生活的讲座。讲座结束后的互动中,听到一些父母们对团聚后的遗憾。概括分析,造成遗憾,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们忽略了亲子关系中一定要“留一手”的原则。所谓“留一手”,含义丰富,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含义,即使同一阶段,也可以包括许多方面。总的来说,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度”。

退休后依亲团聚时,“留一手”首先是指经济上尽量独立。说到“独立”,许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们有退休金,不会花孩子的,还要给他们支援呢。”其实,“花”和“给”,依赖还是支援,都是不独立!

作为成年人,子女应该有能力、必须有担当来赚钱养家糊口。父母家也许顾不上,但是自己的小家庭一定应该要自己来承担,而不是靠其他人资助。当然,有的父母会说,“我们的钱也花不完,将来也是给他们,还不如现在给他们一些,让他们轻松些。”道理是没错,可是给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 不要让孩子们养成“拿”的习惯。养成了“拿”的习惯,就是父母多年来教育的失败。父母十多年含辛茹苦养育孩子,难道不是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希望他们能独立自主?希望他们过上幸福人生?可是孩子倘若在成年后还有“拿父母的钱”、“啃老”的想法,那么就说明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不能独立自主、也过不上幸福人生——寄生虫的生活不会是幸福的。

 

退一步说,即使父母对这些都无所谓,就是愿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好吃懒做、四体不勤、游手好闲的日子,但是,孩子有了啃老的想法后,势必会与父母亲情淡漠。因为,父母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张张钞票。如果等着用父母的退休金,还会希望父母长寿;如果等着父母的遗产,所盼望的大概率是遗产早日到手。

第二, 不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如同在互动中听到的,有些父母为了帮衬孩子移民后买房、或者为了自己要过来团聚而给孩子家换大房子,把国内的房子卖了。这样一来,孩子的经济负担是轻了,可是父母断了自己的后路。有些人过来一段后,发现与孩子的家庭相处不融洽、或者发现自己怎么也不喜欢北美的生活,却无法走回头路,因为回国后已无落脚之处。

能回、不回去和想回、回不去是两种状态。前者会感到自己在掌控生活,后者感到的是生活的无奈。无奈令人烦躁,会加重生活的不愉快。原本已经不喜欢北美生活、感到与子女的小家庭不和谐,无奈会令这种负面情绪更重,雪上加霜。坏情绪导致不健康。倘若身体再不好,自己不舒服,又需要子女协助就医,日子更难捱。

因此,给钱要有给钱的智慧。怎样给才能给得“智慧”,千人千面,各家情况不同,很难有定论。至少,不要给成“习惯”。给,可以是年节红包、给孩子的生日礼金、买某样“大件”时父母付款等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而非定期给,更不要提前许诺。有些家庭,一定要按月给钱才能支撑生活的,建议宁可分担房屋月供,也不要给成“生活费”。总的原则就是尽量避免形成一种父母来和子女团聚是为了让子女“创收”。

犹太人说,越帮你的人越希望你成功,越给予你的人越爱你。当子女为父母操心、费力、买东西花钱时,对父母的爱常常是有增无减。

给钱也不要给成“净手钱”。俗话说,好汉不花净手钱。华人的传统更是要量入为出、量入为储。父母退休了,依然要懂得规划财产。就算不再以储蓄、投资、增值为目的,也不能不认真考虑自己的账目。特别要明白的是,无常是人生的常态,因此要尽量为自己准备一条“退路”。即使是与子女相处融洽、子女经济优渥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支援,父母自己也应该有所规划,要准备好万一有一天不能依靠子女了,自己应该怎么安排日子。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不知道老天爷会打什么牌。

此外,卖了国内房支援子女,这一步应该特别慎重,切忌在来团聚之前就操办。有些人为了便捷,不愿意往返两国,在出国前就解决了房产那些麻烦。便捷是便捷,却欠妥当。毕竟在一个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家庭内部的代沟、人际矛盾等等,道道都是坎。不如不要怕麻烦,先适应了新生活再做卖房的决定。

“留一手”,经济之外,是要在自己的时间规划上留有余地。

绝大多数依亲团聚的父母都把自己当作蜡烛头,尽量烧得一点不剩,全部奉献给子女生活。团聚之后,老骥伏枥,主动承担各种家务。子女提出来的、没有提出来的,都抢着做,唯一的愿望就是“减轻子女负担”。殊不知,想生活就“有负担”,“负担”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都抢着做了,子女表面轻松了,但是也被剥夺了生活的一些实质内容。倘若是子女时间忙碌,提出父母帮忙,父母适当帮忙,那可能是皆大欢喜。否则,父母太主动出手,难免会让子女感到被越界。尤其是在子女已经提出来“不要做”的时候,父母置若罔闻地我行我素,就更是费力不讨好。

同时,比较步入老年,体力有限。一味地抢着忙碌,也要考虑自己的身体。做了许多活儿,是不是费力不讨好先不说,自己累得够呛,身心疲倦,影响情绪,甚至怀疑、否定人生,又何必呢?不如量力而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不逮的从一开始就和子女说好了不做或者少做,让子女明白父母也不是超人。子女意识到父母的能力、体力限制后,对父母会更理解,对父母的帮助会更感激。

“留一手”,要给自己留有生活的空间。

既然住在一起,就不要有寄人篱下的心态,要敢于当家作主人。两代人的生活不可能同步,那就尽量求同存异,而非一味忍气吞声地委屈自己。和子女解释清楚自己的作息时间,也明确孩子们的节奏,尽量互相体谅、关爱,不过也不需要为了照顾子女生活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比如,有的父母喜欢早遛弯儿,遇到周末,孩子们起床晚,父母遛弯儿就“不敢”早回来,怕开关门、在屋子里活动影响孩子们,毕竟木头房子隔音效果不好,于是只能在外面尽情地遛。天气好还行,遇到天气不好,这个弯儿遛得可真难受。

图源:Marketlife

开关门就算打扰了孩子们的睡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谁又生活在真空中?开关门可以控制,外面街坊邻居的汽车、人声也无法控制啊。真困的人,吵不醒。大白天被吵醒了,那也是该起床了。父母多往宽绰的地方想,少给自己找困扰,日子便能轻松些。

另外,“留一手”,也包括在感情上给自己留下空间,避免将所有的关注都放在晚辈身上,喜怒哀乐全由此产生。而应多在意自己的喜好兴趣,开发自己的社交娱乐圈。

凡此种种,在许多方面,父母都应该给自己“留一手”。距离产生美。留一手,才能给自己空间,给子女空间,让大家都有自由挥洒的余地。

对父母而言,依亲团聚是来安度晚年,不是来吃苦受罪的。对子女来说,接父母出来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应该做成一道加分题。

 

王立博士
弃商从文的自由写作者,关注认识成长、海外华社发展、公民教育。已经出版多部著作,发表文章近千篇,举办分享讲座百余场,主持微信公众号“辛上邪”及喜马拉雅分享节目“在加拿大,有所思”。

作者:王立博士

责任编辑:柳叶刀

 

 
联系小助理,加入大温家长群!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来加拿大依亲团聚,父母一定要记得“留一手”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