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加拿大每个犄角旮旯里,都藏着一家华人餐馆

2021-06-06 |作者: | 来源:温哥华头条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程序综述】纵览加拿大所有食肆,华人餐馆就是个特殊的存在——夜深人静之时,可能只有中餐厅的霓虹灯还柔和地亮着,默默地为你提供温暖。这些华人餐馆从来都不缺饕客,来来往往的全是熟面孔,而且还不一定都是华人。

加拿大很多不起眼的角落都藏着中餐馆,CBC说,就算是那些在加拿大中部草原省份的偏远小镇,那里可能没有杂货店,可以没有加油站或者银行,但肯定有家中餐馆。

这些餐馆往往由一个华人家庭单独撑起来,而无数星星点点的华人餐馆,构成了加拿大人文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移民让加拿大小镇活了下来,而为了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第一代华人移民往往选择“做出牺牲”。

 

(一家中餐厅 图自604Now)

 

很多有一技傍身的华人移民,来加拿大后突然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甚至靠它吃了一辈子饭的专业技能,一纸文书下变成了不被加拿大官方认可的“废物”。无奈之下,“开餐馆”便成了不少老一辈华人移民的必经之路。

有些人选择在餐厅先打几年工积攒启动资金,手头阔绰的干脆直接就买下一间店面,然后华人餐馆就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但与拼命往温哥华、多伦多等大城市挤的本地人不同,华人的眼光似乎更长远,纷纷瞄准了那些偏远小城的发展机会。

以加拿大中部草原省份萨斯喀彻温省为例,该省偏远地区的人口已连续下降了几十年,而且随着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往萨斯卡通(Saskatoon)和里贾纳(Regina)这种大城市集中,偏远地区的服务业也一直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但也有两个例外:2011年到2016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整个萨省偏远地区城市,只有罗斯敦(Rosetown)和尤尼蒂(Unity)两个地方的人口在增长,而背后的“功臣”正是新移民。

 

(Pak Chan 图自CBC)

 

Pak Chan正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一家来自中国香港,之前一直在罗斯敦经营着一家中餐馆。自餐馆开业以来,他的父亲Wun Chan就从来没有休息过:每周工作91个小时,比正常工作时长的两倍还多。但现在,Chan的一家准备把餐馆卖掉了。

“我们就只在几家华人媒体上打了广告说旺铺代售,”Pak Chan说,“然后没过两天,就有数十个潜在买家带着报价打爆了我们的电话”。

“从加东到加西,基本每个省都有人在给我们打电话说有意向买我家的中餐馆,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熟练工人。大多数人都是想通过这个机会走萨省的省提名移民项目。我知道,他们是想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但Chan家还是想让有餐饮行业经验的人接手自家餐厅。

其中一个打电话给Chan的是Henry和Judy Mah一家。Henry也来自中国香港,12岁的时候随着父母来到加拿大。起初,他住在萨省的Eston,也是个边远小城。高中毕业后,Henry去过加拿大很多城市,在埃德蒙顿、卡尔加里和温哥华的餐馆都打过工,但他最后还是回到了Eston,并在这里和来自中国的Judy结了婚。

(Henry和Judy Mah 图自CBC)

 

他们在萨省另一个小城Swift Current买下了自己第一家餐馆,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儿子们在一个亲密的社区里长大,两口子也不想像在大城市工作的夫妻那样,每天因为上班而彼此见不上面。

所以,当Mah家给Chan家打电话说明来意后,Chan家对前者很有好感,就算Mah家没法像其他买家那样一次性付清全款。很快,两家人就签了餐馆买卖合同,Mah家也搬到了罗斯敦,并将餐馆改名为“Mah氏厨房”。

他们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赚钱”。而住在罗斯敦也大大降低了Mah家的开销,因为“在这里也买不到什么东西”。不过,接下餐馆的Mah家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么个偏远小城,居然还有人会跟他们抢生意。

“我们的餐厅开门后不久,街对面就又开了一家中餐馆,”Henry说,“整个罗斯敦也就才2500人吧?”

CBC报道称,很多中餐馆的老板往往都会在职业生涯中买下很多餐馆,但很多情况下,经营餐馆是个既耗时又耗力的累活儿。

当Ben Liang 从中国来到萨省的萨斯卡通时,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他还准备在加拿大重新干起电工的老本行。可让他十分无奈的是,加拿大根本就不认他在中国的电工资格证。于是,他也跑去餐馆打工。

Liang的妻子Muling来自中国的一个务农家庭,来萨斯卡通之后,也去了一家中餐馆。不过这家中餐馆就厉害多了——大名鼎鼎的金龙饭店(Golden Dragon Restaurant)。

兢兢业业的工作后,Liang家人很快就攒够了买下一家中餐馆的钱。他们走遍了萨省大大小小的偏远城市,并最终在Colonsay这个离萨斯卡通60公里的小城,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饭店。

这一干,就是25年。

 

(Ben Liang和他的妻子Muling 图自CBC)

 

期间,Liang家还曾在附近的两条高速路口交接处盘下了一个加油站,但这个加油站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每年投入无数不说,还年年都在亏钱。Liang家在买下加油站后直接把26名员工开到仅剩两个,但就算开支少了,收入也没见涨——大多数人来加油站只是为了能上个厕所,而Liang家人光在厕所上的开销,就超过了3万加元。

Liang家随后把这个加油站卖掉了,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而这一次,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尤尼蒂,在这个离Colonsay 230公里之遥的小城,Liang家人又开了一家餐馆。名字也非常好听,叫Muse on Main。Muse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女神,代表灵感,而Main则可以理解为主食的缩写。

这家参观主打西餐,有烤奶酪和小牛肉,也有萨省人爱吃的波兰饺子(perogies)。但这里有经验的老饕都会在点菜时把菜单翻过来,上面会有“皇帝特餐”(Emperor’s Special),还有炒面(chow mein)。

CBC评论称,这些本地的小食肆,就像粘合剂一样,凝聚着偏远社区里的人心。在一个只有几个餐馆的小城,住在这里的人也总是会想尽办法支持本地企业。

冬去春来,加拿大偏远小城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循环,而在这里的中餐馆,也在自己的循环下生生不息。

“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典型经历,是做出牺牲,”Pak Chan说,“只是为了能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Chan深情地回忆着自己与父亲在自家中餐馆共事时的场景,当聊到自己的父亲,他的语气充满着尊重。

“这不是因为感觉自己欠他什么,”Chan说,“我们之间更像一种合作关系”。

Chan的父母现在已经舒舒服服地退休了,但属于华人餐厅的循环还在继续着。现在,原来属于Chan家的中餐厅已变成了Mah家的新家,仍为那些老顾客服务。只不过,它的食谱充满着新家人的味道。

 

  • 本文所有内容未经版权方许可,请勿转载。
  • 编辑:程序
  • 责任编辑:林伯儒
  • 平台:温哥华头条
  •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加拿大每个犄角旮旯里,都藏着一家华人餐馆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