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闻各位大佬应该都看过了。
6月1日,江西南昌,网传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吃饭吃出来老鼠头,视频中,男子告知食堂工作人员吃出来老鼠头,工作人员表示是鸭肉。
事情闹得很大,当地市场监管局快速进行了跟进,并且给出了最终结论:就是鸭脖。
说实话,这分局长拿起那块薛定谔的肉,一口吞了嚼吧嚼吧,然后说就是鸭脖的味,说不定效果都更好。
这种解构可以说是断送掉了最后一点「让子弹飞一会」的期盼。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以前还可以说,先别急着选边站,等官方通告出来再说。
这个官方其实往往是个虚指,是一个想象共同体的投射。
一个蓝色图片上写几行字,那不算数,关键是看下面的落款到底是谁。
一般是吃税收的,就被认为是官方。
而且默认,他能出来说这话,就是在想象体内部有默契或者沟通过了,这事儿他可以权威发声。
比如学校的事情,那就是教育系统的来说,比如街坊弄堂的事情,就是社区系统的来讲。
都是对口的。
而且还有一个级别问题,同样是默认他能出来说这话,是想象体内部有默契或者沟通,这事儿他能做主。
比如小打小闹,那是一个级别,出了人命了,是另一个级别,闹出社会影响了,再增加一个级别。
这次鼠头鸭脖事件,学生说是老鼠头,还拍了图片拍了视频,食堂反复解释,是鸭肉,这就冲突了。
需要一个官方来定性。
出来的人,是一个区级的市场监管局的分局局长。
从权威性上,他对口,从级别上,他罩得住。
所以,他说什么,就是官方通告。
按理来说,盖棺定论了,此事翻篇。
如果再闹得大一点,事情严重性再高一点,按现在的风气,之前说是老鼠头的人,都可以吊起来打了,造谣啦,传谣啦,境外势力啦,乌合之众啦,都可以。
那为什么争议在官方通告之后还这么大呢?
因为学生拍的视频蛮高清的,还用筷子夹着换了不同角度转着圈的让大家看。
说是鸭脖,实在是有点难绷。
理性上会告诉我以官方为准,但这眼睛总给大脑传递信号,说不对吧,这玩意儿能是鸭脖?
当然像我觉悟这么高的,肯定还是觉得,天生万物,总有几个奇形怪状的产物,我的脖子坐久了都会酸,那难保一个鸭子的脖子不会有自己的想法。
万一是个很有个性的脖子呢,万一是雁形目鸭科动物对哺乳纲的一次cosplay呢。
这事儿麻烦的点就在这里。
第一,历史上有借鉴。
指鹿为马,夸张离谱吧,但就真实发生了。
第二,生活中有感触。
学生发了一个声明,说自己之前言之凿凿是错误的,是弄错了。
联想到之前高铁耳光事件里面长达7个半小时的深夜劝解,回忆到以前自己读大学时候辅导员的敦敦劝告,还有毕业证对学生行为的柔性约束。
就总觉得,有股怪异的感觉。
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怕就怕自己遇到这事儿,没办法坚持己见,只有违心的拍个声明,哪怕概率不大,但事儿到头上,屈从的概率可不小。
第三,后勤集团的强大。
我记得三年特殊时期的时候,很多学校都爆出来过后勤集团的顺势扩张。
那时候什么喊楼的,售卖过期食品的,拖拽外卖员的,趁机涨价的,太多了。
就一个感觉,你有图了觉得自己有真相,但顶不过后勤集团的大势力。
其实鼠头鸭脖事件,事儿不是大事儿,这学校以前也爆出来过三只老鼠厨房里面到处跑,发个通报,说个整改,也就过去了。
但这次分局长出来说话以后,压不住无数眼睛传达的矛盾信号,这就解构了一锤定音的能力。
没有这最后一锤,或者说最后一锤被滥用带来的削弱性后果,是要比单纯的到底是鼠头还是鸭脖,危害更大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这分局长拿起那块薛定谔的肉,一口吞了嚼吧嚼吧,然后说就是鸭脖的味,说不定效果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