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华人父女攒半辈子的买房钱,竟在加拿大银行眼皮底下被套走

2021-02-22 |作者: | 来源:北美报告

一定提高警惕

郑维雯(音译,Vivien Zheng),她永远不会忘记那通电话,就是这通电话让她失去毕生积蓄——34万加元(约合人民币170万元)。

当时43岁的她正在去上班的路上——她赶往温哥华市中心一家百货商店的珠宝柜台时,她的手机响了。

来电者称自己是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的一名员工,她念出了郑女士的驾照号,并告诉郑女士其被列为一场国际洗钱骗局的嫌疑人

“我很惊讶对方会知道我的驾照号,因为我拿到驾照才一个月,”郑女士告诉CBC News Go Public团队,“我吓得要死。”

然而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是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骗局

我曾经想过一死了之。”郑女士说这场2018年5月的诈骗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直到现在她才有勇气公诸于众。

郑女士认为,如果银行有更好的系统来保护客户,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金融欺诈专家凡妮莎·艾芙拉(Vanessa Iafolla)也同意这一观点

在哈利法克斯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担任犯罪学助理教授的艾芙拉表示:“它们(银行)是最后一道防线。二次检查……对保护人们大有帮助。”

凡妮莎·艾芙拉

诈骗犯的作案流程

扮演领事馆员工的骗子告诉郑女士,她正在把电话转给一名“香港警方调查人员”(协同作案的诈骗者),并指控郑女士将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卖给了犯罪分子。

“调查员”告诉郑女士,如果她不合作,她将被逮捕,送往香港,并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甚至给她发了一张假逮捕令,上面有她驾照上的照片

“我完全相信这是中国国际警察给我打来的电话,”郑女士说,因为电话似乎来自110,这是中国的一个类似911的紧急号码。“所以对这一切我相信是真的。”

骗子还威胁她说,如果郑女士不遵守指示行动,他将冻结她的银行账户三年,并且还禁止她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尤其是不能告诉银行发生了什么

“我哭了起来,”郑女士说。她的母亲去世了,她的父亲卖掉了他在中国唯一一套房产。父亲把毕生积蓄都汇给了她,这样她可以在加拿大买一套公寓,他也可以来加拿大和她住在一起

“我当时正在完成购买公寓的手续,所以我陷入了恐慌状态。他们让我做的我都做了。”郑女士说。

诈骗犯甚至伪造了搜查令

犯罪分子告诫郑女士不要上网,并告诉她他们是香港廉政公署(ICAC)的工作人员,并在跟踪她的一举一动

他们声称,当检查完郑女士的钱后,一旦调查人员确信郑女士不是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成员,钱将退还给她

“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可怕的犯罪”

郑女士于2006年移居加拿大,并于2010年成为加拿大公民,但她十分害怕自己在国内的父亲,被自己的“犯罪调查”所影响。2018年5月16日,在“完全恐惧”的驱使下,她来到一家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行,电汇了6万加元给诈骗犯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她又通过三家不同的银行向香港电汇了三笔钱,把年迈的父亲汇给她的毕生积蓄也用光了

但在她最后一次电汇后,没有钱可以寄了,骗子就消失了

“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可怕的罪行。”郑女士说。

随着灾难的到来,郑女士在她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之前发生的事情。起初,她对于自己被诈骗犯欺骗感到羞耻

“我确实感到非常羞耻,”郑女士说。“我不想……和任何人分享这个故事,因为我知道他们会认为我很愚蠢。”

艾芙拉表示十分理解这样的心态,但她认为不应将欺诈犯罪的受害者视为罪魁祸首

“她不笨,”艾芙拉说。“这些人把他们的骗局设计的非常完善……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担心自己和所爱之人的安全所产生的恐惧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她质问四大银行为什么不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她时,她的心情从羞耻转变为愤怒。

银行方回应:不对此次诈骗负责

郑女士向四家银行都发起了投诉,但这四家银行都表示不对此负责,这促使郑女士对他们提起了民事诉讼

银行对此次诈骗案的看法截然不同。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在辩护中表示,在汇款6万加元之前,他们曾询问郑女士资金的受益人是谁。在骗子的威胁和引导下,她说这是她叔叔,因为不这么做的话她就会面临牢狱之灾。加拿大皇家银行还表示,他们询问过郑女士是否信任电汇指示的来源,以及她的银行协议保护加拿大皇家银行不承担任何损失。

蒙特利尔银行(BMO)也在辩护声明中表示,郑女士必须披露任何“可疑情况”,因为她违反了该协议,蒙特利尔银行不必为她3.2万加元的损失承担责任

最大一笔电汇是通过加拿大道明银行(TD Bank)进行的,金额为17.8万加元。TD在其法律辩护中表示,郑女士声称(根据骗子的指示)收款方是她一位商业伙伴。道明银行还表示,她签署的“电汇协议”免除了该行因汇款而发生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中国银行也为自己辩护说,在汇出69000加元之前,银行出纳曾询问郑女士与收款方的关系时,被郑女士以“并没有要求银行代表确认该电汇的目的,或银行客户建议电汇的目的。”的理由拒绝

艾芙拉查阅了与郑女士四起官司有关的文件,并表示,在很大程度上,银行分行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是对交易的正确处理,但还不够。她说,即使郑女士没有透露她汇款的真正原因,银行也应该能够发现一些可疑的东西

她说:“我在文件中看到的所有问题,实际上都没有显示出……作为一个关注金融犯罪的人,我希望看到的那种调查。问她的问题都非常肤浅,大部分是正常状态下处理事务的流程。”

“问题是,银行要知道一场欺诈在发生,只问汇款人这些问题就足够了吗?”艾芙拉问道。“我在那些文件中没有看到这一点。”

作为他们精心策划的骗局的一部分,诈骗犯还给郑女士发送了假的执法人员身份证明照片,让她相信他们是香港当局。

诈骗犯还伪造了执法人员身份证

银行是否忽视了危险信号?

当艾芙拉查看这些文件时,她注意到一些似乎没有被注意到的明显的危险信号。

首先,仅仅是电汇的规模就应该促使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更多的询问。“金额令人难以置信,”艾芙拉说,每家银行都有责任与郑女士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当你在进行一笔看起来可疑的交易时,他们应该会问你问题,这是立法的一部分。所以超过1万加元的交易肯定会被报告为可疑交易。”

她说,银行目前的反欺诈措施还不够,应该包括“一场真正严肃的对话——而不是在方框里打一个勾,说‘好吧,我们遵守了法律,我们问了你这些不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履行了我们的义务。’”

据艾芙拉说,郑女士之前也从未向香港电汇过钱,这也是一个危险信号,表明事情出了问题。

“银行应该观察客户的行为模式,”她说。“当然,那些住在这里、并没有定期把钱转出去的人,他的交易应该受到审查。”

艾芙拉说,如果移民不知道加拿大的法律体系,以及他们如何与国际当局合作,移民可能更容易受到欺诈的影响

她表示:“我认为,金融机构有必要保护那些在社会和政治上更脆弱的人,这些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骗了。”

似乎没有一家银行对郑女士汇钱的目的地香港提出质疑,尽管有报道称,香港是洗钱的高风险地区。

在郑女士被骗的几个月前,媒体也报道过类似的诈骗事件:骗子骗讲普通话的国人电汇大量资金

“我来自中国大陆,”郑女士说。“然而却要往中国香港电汇一大笔钱……没有人给我发出任何警告。”

2018年同年,关于电汇欺诈的投诉大量涌入加拿大反欺诈中心(CAFC),该中心收到了大约1100份报告,总计损失近4800万加元。2017年,CAFC收到了1260份报告,总额约为4600万加元。

CAFC截止2021年1月31日的数据

五年前,英国引入了新规定,包括培训银行员工,让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有人被骗的警告信号

根据英国银行业的规定,分行员工如果对客户的交易感到担忧,就会给警方打一个紧急电话,警察随后会到分行进行调查。最新数据显示,该新规在2020年上半年成功阻止了多起诈骗,避免的损失高达3300万加元

CBC News的Go Public团队询问了加拿大银行家协会(Canadian Bankers Association),为什么加拿大没有出台类似的计划。一位发言人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声称,加拿大的银行“与执法机构和当局密切合作”。

当郑女士向温哥华警方报案时,一名来自金融犯罪部门的侦探建议她自己联系香港警方,并称他们过去很少与香港当地当局合作

对年迈的父亲,郑女士选择保密

近三年来,郑女士一直对此事保密,甚至没有告诉她年迈的父亲,因为担心这会严重影响他的健康。

即使只是10加元,对他来说也意义重大,”她说。“你能想象如果我告诉他我把所有的钱都丢了吗?

但她也透露自己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场可怕的诈骗案发生之后,郑女士因为精神压力而失去了工作,最近也无法支付公寓的抵押贷款,而她父亲却认为他们已经用他的积蓄全额支付了这套公寓。

上周,她回到家,发现前门上贴着一个通知——持有她抵押贷款的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正准备没收她的公寓

“我们会失去一切,”郑女士说。她说,她代表无数其他因电汇欺诈而跌入深渊的人大声疾呼,并提醒那些可能面临同样命运的人。

“我这次站出来发生不仅仅是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所有的受害者,”郑女士说。“我们应该得到银行的适当保护,他们有责任警告人们注意如此严重的犯罪行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草莓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华人父女攒半辈子的买房钱,竟在加拿大银行眼皮底下被套走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