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读大学本科,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专业。因为留学人数大增,留学咨询机构也就多了起来,这些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便是向留学生及其家长提供选择专业的咨询辅导。比如,我看到一个咨询机构的广告,说“申请专业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专业的选定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方向基本确定”。还有一位专家表示:专业的选择不仅对于学生,对于学生的家长来说,都是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根据我个人对美国大学教育体制的了解,其实入学前选择专业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不需要。大多数美国的大学在招收新生时是不分专业的,学生入学一两年后,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要读哪个专业;也有不少学生直到大三甚至大四才决定自己的专业,不过这些学生往往就无法在四年内毕业,常需要多读一年半载。
从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来看,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到美国读本科的话,也完全不必预先选定专业,可以在进入大学后,与美国学生一样,通过一两年的学习了解过程,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要给学生设定太大的压力,毕竟到外国留学,除了学业压力外,还有环境适应、语言适应、文化适应、思维方式适应以及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等各种其它压力。
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在学生入学后才选择专业的,一般是在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敲定,因此,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自己究竟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也会比高中生有更成熟的想法,这时的选择往往比较符合实际。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决定好要读哪个专业,这也是学校允许的。所以,从大学新生的分类看,有一小部分是已经选定专业的,还有一大部分是未定专业的。根据大学的规定,即使是已经选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还是可以更换专业的。因此,入学前是否选定专业,对新生来说并不重要。
入学前是否选定专业并不重要,重点在“入学前”,并不适用于“入学后”。由于学生在入学后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时会感到困惑或难以选择,因此大学方面设有各种机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在选择专业上,学生及其家长往往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是:
误区一:专业等于职业
事实上大多数雇主更关心的是相关工作经验(例如兼职和实习)以及已获得的技能,除非这个工作需要专门的特别技术,比如机械工程等。一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而同一个职业也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有些只有连带关系。
误区二:选择自己的强项专业
在职业生涯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外,兴趣以及价值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工作与生活中,喜欢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最擅长做的事并不意味最喜欢做。比如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也许并不享受数学,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因此,专业的选择也要从多方考虑。
误区三:学生在入学时就清楚自己的专业选择及职业目标
许多预先选定专业的学生,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大学后还能坚持原先的选择,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都改了专业。事实上,入学前就选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往往改变专业三到五次,而没有选定专业的学生,只改变一到两次。
误区四:一生中只有一个职业
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一个人在一生中更换几种职业是很正常的。美国人从工作到退休,更换五、六种职业是常态。因此,选择一个一辈子的专业是不现实的,好的目标是选择目前看来“最好的”专业。
误区五:只有一个完全适合我的工作
事实上有许多工作可以满足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一旦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便会发现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想在医疗保健领域工作,就有医生、护士、理疗师、医疗实验室技师、兽医或药剂师等可以考虑。
误区六:目前最热门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
事实上就业市场是不断变动的。就业前景趋势是有用的信息,但不是职业选择的唯一因素。
误区七: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事实上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人际沟通、写作、研究、批判性思维等领域很强,这些都是工作中普遍需要的技能,人文科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就职,不过,这些工作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大陆的中学教育,往往在高中阶段就将学生分为理科生、文科生加以培养,加上传统的重理轻文思维,使得许多学生、家长在考虑留学美国时,一定要选个“好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理工科专业。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家长们也不大了解美国大学的情况,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互相之间在问“你的孩子报考的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之类的问题。因此,了解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以及转专业的现实,无论是对准备留学美国的高中生及其家长来说,还是已经在美国就读的高中生及其家长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说一个小例子,我的老板有个朋友来自叙利亚,他到美国时准备读工程学位,进入大学后发现美国的大学是可以自由选择专业的,也有大量选修课程,结果他选读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毕业的时候,获得的是物理及哲学双学位,外带音乐副科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