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常会见到一个有趣但又令人无奈的现象:华人社区对民选官员“过度尊重”——不少人仍然习惯性地把民选官员当成“领导”,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过于浓厚的敬意,比如:见到官员满脸堆笑、鞠躬哈腰、在社交媒体上疯狂点赞、说话带着讨好意味、对官员的言行不敢有半点微词、凡事要“领导先请”。这些在加拿大其实完全没必要,甚至有害处。

所谓民选官员,包括市议员、省议员、国会议员,以及学校委员、公园局委员等,这些人都需要靠选票当选,选民比他们硬气,纳税人是他们的老板。因此,纳税人对他们恭敬有加实在是本末倒置。
而且,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一方越卑躬屈膝,另一方会越傲慢。官员也是普通人,恭维话听多了、处处都是笑脸赞美,难免忘乎所以。
有人误以为“跟官员关系好一些、对他们客气一些,将来有事好办”——这在加拿大是不成立的。民选官员并不负责帮个人“办事情”,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立法、预算和政策讨论。他们不会因为谁讨好他们,他们就去帮忙处理私人需求。至于民选官员出席社区活动、给活动写贺信,那是本职工作。届时是否能来,他们的日程表和活动内容、举办方的影响力是主要决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无论市级、省级还是联邦层面,即便他们个人不同意,议员在重大议题上也很难不按照自己所在的党派立场投票。当立法、预算、政策是集体决定的时候,民众对某个议员再恭维,也不会改变任何政策方向。倘若民众希望官员能倾听自己的建议,那么不需要对官员阿谀奉承,反而是要反其道行之——集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合法地表达的反对意见——这在2025年2月多伦多廉租房、11月素里安置屋和2024年2月列治文安全注射屋、11月渥太华庇护所等议题讨论经大规模民众抗议后被否决已被充分证实。
民选官员关心的永远是三件事:第一,你是不是他们选区的选民;第二,你是否会投票给他;第三,你是否能影响更多选民。如果你不是他们选区的人,他们没有义务回应你、没有义务参加你的活动、甚至没有理由接受你的投诉。你是不是选民,比你说多少好话都重要。如果你是选民,你提出的反对、质疑、意见、投诉,就会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事项。如果你是选民,你赞同/反对他,而且你还有影响力能让更多人给他投票/不给他投票,那么你可能就是他的超级VIP。政治从来不是靠感情累积,而是力量博弈。
事实上,加拿大政治运行中真正有效的发声方式就是民众组织起来表达反对意见。当足够多的选民站出来,民选官员就必须重新计算政治风险。这也是为何当上百甚至上千名居民涌入市议会,一个原本要推进的项目可以当场被否决——原因很简单,当反对声音集中,官员看到民意压力,民意左右选票,选票最重要!
过去华人不被重视,就是因为社区沉默太久。但近几年情况在改变,华人逐渐开始了解政策流程,开始参加听证、公开讨论、社区咨询,也开始了街头运动、联署签名等,用加拿大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意见。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
政治是现实的,如果官员觉得一个群体不会反对、不会表达诉求、不会造成压力、逆来顺受怎么都行,那这个群体在制定政策时自然不会被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对于不发声、只会赞美的群体,政治体系不会主动给予资源。相反,如果一个群体敢表达、敢监督、敢反对、敢组织行动,那么这个群体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考虑,系统性歧视的问题也会随之下降,因为官员必须认真对待社区的声音。
重要的话说三遍:民选官员不需要赞美,他们需要的是监督、对话、意见和反馈。没有必要在政治关系中谈感情,更不需要以为“客气一点就能换来好处”。在加拿大,政治不是“交朋友”,政治是表达需求、施加压力、争取权益的过程。对华人社区来说,最有力量的不是点赞,而是投票;不是恭维,而是提出合理的反对;不是保持沉默,而是按照各自的心意积极发声。
当华人不再卑微、不再沉默、不再把官员当“老爷”,而是像真正的公民一样参与政治,整个社区才会变得更强大、更安全、更受重视。把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让加拿大政界真正听到我们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