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旁观加拿大的医疗:小病靠自抗,大病靠国家

2021-10-03 |作者:王丽霞 | 来源:北美求学日记

这个小长假,看望了多位朋友。和朋友们聊天,总是那么让人开心。女人之间的话题,也总是那么天南海北一顿瞎扯,感觉我们之间的聊天,传达资讯并不重要,在交流、在互动、情感在彼此之间真实地流动,才最重要。即便聊完天,什么信息也没获得,什么问题也没解决,那又怎么样,开心最重要。

但这个假期,尽管我们也啦啦渣渣地说了一堆无关痛痒的话,但回味起来,却都对加拿大的医疗有所感悟。

#小病不断的朋友被加拿大的医疗系统折磨得无言以对#

我的这位朋友,从北京过来的,她属于过敏性体制,按理说,在加拿大这种人烟稀少,空气质量上乘的国家,会非常适应。可没想到,她能有雾霾的帝都,活得健健康康,穿越大半个北京上班,精神头十足;可在加拿大,身体却故障不断,大病不犯,小病不断。

春天刚来,她整个脸就严重过敏,长疹子,呼吸困难。去挂医院急诊,等得心烦意燥才排上号,医生看了几眼,药都没开,就被“轰出来”,言下之意,“小毛病,过几天就会好的。”可她难受得要死,找了好几个诊所,给开了一点药,吃了也没明显效果。过了几周,才消下去,那个药,估计充当了安慰剂的作用,最终可能还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看不下去”了,自己恢复了功能,与过敏源抗争的结果。

进入夏天,她发现自己腰疼,持续地疼,还不断转移阵地,有时候变成肚子疼、小腹疼。她就想着去医院,找医生瞧瞧。好不容易,排上号,医生说得打CT看看里面具体是什么情况,于是乎,医生给她开了一张检查腹部CT,看看肾上是否有问题。她一看这检查单,就开了一个科目,就着急,对医生说“我这好几个地方都疼,拜托你给我多开几张单子,让我把其他地方一起检查了吧!”人家医生觉得很奇怪,今年挂号就是为了看腹部疼,怎么还能看其他地方呢?她特别无语,如果要把小腹、肚子和腰部都看一遍,都来医院三次,排三次队,检查三次。她还不会开车,每次都得麻烦她先生或者朋友送她来,家里还有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要照顾,谁都时间都耽误不起。可人家医生,就没有一点通融,说一是一,不会改变。

她忍着痛,检查了一下肾,然后就完了。。。。。既不开药,也不处理,就让回家等结果!要等多久呢?整整两周!她听到这个结果,都快哭了!我还要痛两周啊!医生估计被她痛苦的表情吓着了,勉强给她开了两盒止痛药,让她疼得不行的时候,就吃两颗。于是乎,她带着两盒止痛药回了家,随身携带,在外面带孩子玩,看到不对劲,赶紧吞两颗下去!

仿佛等了一千年,检查结果终于出来啦!发现是肾结石。她想让医生给治疗一下,人家医生说“这个肾结石还比较小,没准那天自己就出来了。暂且还不需要治疗!”她被气得无语,虽说这医院不要钱,但也不能这么折腾人啊!看了半天,折腾了好几圈,就让她看了看自己肾上有一个小石头,然后就完了。。。。。

最近,她发现自己胳膊老是麻,也找不出问题来。我假期去看她的时候,她刚从医院回来,我问她情况如何?她这次比以往从医院回来都开心,我以往她这次得到了很多的治疗,或者是病情比较轻。没想到,她根本没去当地医院,而是去的一家中医诊所。她说“现在问题也没找到,但是中医好啊!给我全身都扎了一通。可不像西医,一次只能看一个地方,其余地方瞧都不巧。咱中医就比较通融,全身都可以看看。这是我来加拿大,第一次看医生这么舒坦。”我甚是无语,全身都扎了一遍,还没找到问题所在,她这是高兴个什么劲啊!

我们聊了多久,她就对加拿大的医院抱怨了多久,我也同仇敌忾,真的太不像话啦!我们一行人,都吐槽了无数个加拿大医疗的怪事:一个朋友女儿牙齿不好,当地一般诊所搞不定,需要儿童医院才能治疗,可儿童医院要排到半年后,她一急,买了张机票,跑到美国去给孩子治疗的;一个朋友说他听说一个老太太骨折了,打电话去医院,要排队,2个月之后才排上,可人家骨头都可以愈合啦!还有一个朋友说得更夸张,一个人把手指切断了,去医院排不上号,医生帮他把断下来的那截手指冷冻起来,等排上号再给他接上……..

总之,这些小伤小痛,暂时要不了命的病,在加拿大,真是要折磨死人。整个医疗体系,缓慢而死板。关键是,还没有私立的医院来做补充,有钱也找不到好的医疗资源,所有的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不要钱的那几所医院,所有人在这些医院面前,都只是一个“渺小”的病人,没有任何优待,只能按照轻重缓急和顺序来排队。

#孕妇朋友给加拿大的医疗服务点赞#

我有个朋友,刚生完老二,我们去看望她。她第一个孩子在美国生的,对美加两国的医疗有着深刻的体验。她对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十分认可。她说“加拿大的医生护士,都十分友好。说话做事,都十分以人为本,让我感觉整个过程,被很好地尊重与爱护。”

我们两个一起聊了在医生生孩子的经历,我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出生,一个在重庆出生。中国的医疗体系,虽然医院紧张,但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没有普遍使用无痛分娩,其他配套设施,还是很好的。美国的医疗,买了保险的人,就很好;没得保险,就贵的要死。关键是,保险也不便宜。而加拿大,可能是地广人稀,对多生孩子比较渴望,整个医疗体系,对孕妇和新生儿,都十分友好。朋友说她得到了很多优待,整个医院医生护士都十分友好,进了医院,老公立马变成“摆设”,根本不需要他做任何事情,一切都由医生护士搞定:孕妇的情绪安抚、护理、检查,新生儿的护理、检查,每一个细节,都有人专门看护和管理。

周先生问”你们出院之后,需要给他们打分吗?”朋友直摇头,她说自己也很纳闷“医院是免费的,也不晓得他们是按照什么去激励员工,他们照顾我,真的十分卖力,态度又高,服务又热情,照顾又周到。按理说,他们拿钱工作,我也影响不了人家的绩效,怎么还这么上心呢?”这种服务态度,估计是刻在骨子里的,只要遇到孕妇,遇到新生儿,任何一个医护人员,都会下意识地表现出“热情而友好”。

#老太太对加拿大的医疗赞不绝口#

我有个邻居,她人很好,85岁了,在国内是大学教授退休的,学识渊博,经常指导我的文章,我们是忘年之交。

前几天,她到家里来坐坐,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她分享了自己和周边朋友看病的经历,让我十分感触。

一位朋友65岁,在家里觉得头晕,女儿赶紧打911,医院派了救护车把她接走,立马安排检查,发现是癌症,然后立马安排治疗。从生病、住院、到化疗,再到最后病情稳定的阶段性复查,都是医院全权负责,女儿基本上不用参与。她英语不好,医院还给她配了中文翻译,她不用花一分钱,也不用惊扰孩子们,就把这个攸关生死的病给治疗了。

还有一位朋友70多岁,在家里突然咳血,也是打了911,医院很快就接走了他,全程检查、治疗、办理住院等等,都是医院安排专人负责,这一条龙服务的感觉,让病人和家人都非常省心。

还有一位中风的老年朋友,医院不但安排了前期的整个治疗和住院的一切,后来回到家中,还派护工到家中,协作她进行恢复。

我和周先生分享了我这几日的所见所闻,对加拿大的医疗感慨颇深。周先生说“只要不是马上要死的病,都给你拖着。可要命的病,一生中能遇到几回呢?!”看来,周先生对加拿大的医疗,也是蛮失望的。他对自己的身体“特别”爱惜,在国内,稍感不适,就得去医院好好检查一番;到加拿大之后,很是不适应,因为经常找不到地方可以“仔细”全面检查。这里看病,得先去家庭医生那里,他觉得有必要,才会推荐给专科医生;如果觉得没必要,在他这里,就到此为止了。家庭医生,我理解,特别像国内的社区坐诊医生,而周先生从未有找社区医生看病的习惯,真是难受啊!

可加拿大人是出了名的长寿,75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觉得自己可年轻了,我认识几个70多岁的老年人,都是各种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分子,还有一位老太太今年刚学了一个本科专业。他们80多岁,还自己开车到处跑。不是说“小病不看,大病后悔不已”嘛!到加拿大,却是“小病不看,扛着扛着,身体反而更结实了”也是一件奇妙之事。

可能因为“小病”看不上,大家都特别注重保健。加拿大的保健品,随处可见,一个超市,有四分之一的位置,都放着各种保健品,价格还十分便宜。我们家专门有一个三层的小推车,放在餐桌旁,里面放着各种保健品。一日三餐,摆好饭菜,就是每人面前放一瓶保健品,人人都吃,顿顿都吃。辰辰菲菲尤其爱吃,还常常偷偷给自己加量,我严重怀疑,他们把这些小颗粒当糖来吃!

像这样长大的孩子,估计都惜命的很,日常保健已经深入骨髓。而且加拿大人,还特别喜欢健身,健身房还很便宜,15加币就可以去一个月。大家跑步成瘾,大雪天的,都能看到跑步的人群。

与加拿大人对“小病”的态度,国内就太“大惊小怪”了,难怪老被批判“过度医疗”。我其实严重怀疑,说这话的是加拿大人,因为加拿大,把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都给了重症患者。为了让他们恢复,不惜一切代价,而国家买单,肯定会考虑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而不存在”过度“问题。

 

本文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意见

作者:王丽霞(爱思考、爱观察、爱记录的俩娃妈;爱学习、爱折腾、爱文字的职场人;愿我的见证,照亮你的人生!)

转自:北美求学日记

责任编辑:柳叶刀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旁观加拿大的医疗:小病靠自抗,大病靠国家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