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寻迹红旗渠

2021-05-20 |作者: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震林
八百里太行一路向南,在晋冀豫交界处造就了一段峻奇险绝的“北雄风光”,却也因太过于壁立刀削、阻隔交通被畏为险途,英雄如曹操也曾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悠悠千百年,巍巍太行与愚公移山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中期又做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背景舞台。
1960年的春天,林县人民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激情和“引漳入林”的梦想,在太行山上劈山凿崖、移山填谷,十年间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蜿蜒盘旋,漳河水越岭翻山,在分水岭分作三条干渠后,四散为千万条支渠、斗渠和毛渠,润泽了渴望的庄稼,染绿了苍黄的山林。世人赞誉红旗渠为“人工天河”“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恩来总理称赞其与南京长江大桥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也赫然有名,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我多次登临红旗渠,每一次灵魂深处都经受了难以言语的震撼和洗礼。每次在山下仰望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腾起敬意;每次伏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精心碫造、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每次站在坚实的渠岸上凝望着渠水温顺地远去,抑制不住内心欣喜;每次看着渠水轻拍着对面山体抬眼处却是悬崖压顶,深感当年施工之不易;每次青年洞前远眺山下与渠水同源的漳河水遥遥东去,由衷敬佩人类的智慧。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这是勇气和智慧缔造的奇迹。
三千多年的风刀霜剑,给林县留下了沧桑斑驳的历史人文印迹。商王武丁与奴隶傅说大峡谷中风云际会,成就了“傅说起于版筑之间”的励志美篇;赵武灵王携肥义登黄华共商军事,掀开了“胡服骑射”的变革序幕;汉光武帝刘秀潜行北上屡遭追杀,“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门神”秦琼、敬德“三鞭换两锏”的精彩片段在这里上演,留下一座“好汉桥”引得后人遐想千年;东魏权臣高欢留恋此地山水,留下了不少野史逸闻和古迹遗存;五代荆浩隐居于此详观山水树石,后来墨笔勾皴“全境”山水,开创北方山水画派;赵肃侯、曹丕、韩琦、郦道元、元好问也来过这里,纵情山水之际也有不少诗文墨迹。
遗憾的是,连年战火毁灭了郁郁葱葱的山林,这些印迹似乎湮没于乱石荒草中,很少听到当地人提及,反倒是数不清的旱灾兵祸穿透历史烟云,凝固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地方记忆。细细思量,也是,帝王将相的生活,才子佳人的美好,与多灾多难的当地人有何干系?记不清、记不得或者不去记,自有他们的道理。
不过,却有三条渠、三个人,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分外清晰。
第一条叫天平渠。元朝至元五年(1268),时任知州李汉卿牵头修筑了长二十多华里、宽三尺、深二尺的天平渠,引天平山清流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现状,虽说只解决了十几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却留下了官声政声给人以启迪。
第二条叫谢公渠。明朝万历二十年(1596),时任知县谢思聪亲自组织官民出钱出力修筑了长18华里、宽二尺、深三尺的石槽水渠,引洪谷山泉出山,解决了沿渠四十多个村庄的人畜用水和灌溉问题。后来百姓感恩,集资修建“谢公祠”祭拜,并改渠名为“谢公渠”。
第三条就是红旗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林县也陆续建成了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设施。1958年的大旱使境内河流和新建水库干涸见底,县委书记杨贵等人在深入考察基础上,提出“引漳入林”的创造性设想,得到河南、山西两省省委大力支持。经过10年苦干,红旗渠屹立太行,漳河水穿山而来,彻底改写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人唱起了电影《红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若有所思。
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山民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手段,让滔滔的漳河水乖乖听话,一个山上流淌一个山下东去?巍巍南太行,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治与乱、兴与衰、强与弱、荣与辱交互更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林县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劲韩与强赵在这里碰撞,秦与六国在这里厮杀,隋唐五代、元末明初更是烽火遍地。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人口不断流动,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走马灯似地来了又去,最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走来的移民明初时落脚于此。
之后,山左山右、大河上下交流愈加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形塑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隐伏于当地人身上,最后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中期逐渐显示。
林县是革命老区。1938年八路军129师386旅、115师344旅进驻林县,漳河北岸不远就是129师师部。林县人民经受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洗礼,是太行山前坚强的红色堡垒。著名的豫北地下交通线曾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党政军干部5000多人过境。1943年八路军发动林(县)南战役,拉开了抗战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的序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马兴元、谷文昌等一批优秀林县儿女逐渐成长起来,在1944年林县全境解放后,又积极加入南下支队解放东南建设东南。他们中有的牺牲,有的扎根基层,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韧、奋斗、奉献的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杨贵、李贵、周绍先、秦太生等林县领导干部顶住大跃进“浮夸风”压力,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不虚报不唯上,保住了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在红旗渠工程上马和建设过程中体现了责任和担当。
革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也激发了干部群众骨子里的犟脾气,点燃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壮志,最后融聚成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洪荒之力。
我仔细翻阅了相关资料,对红旗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上世纪60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
抚今追昔,正是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让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安稳日子;正是革命文化的熏陶,让往日沉默的山民“立定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坚信艰苦奋斗可以改变命运;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籍籍无名的林县人民有了创造历史的机遇,完成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

在红旗渠纪念馆,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红旗渠动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无力支持地方建设,林县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整个工程总投资6865万多元,上级资助1025万多元,占比不到15%,其余85%以上的投入就靠林县自行解决。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贫穷的林县人民是怎样“自行解决”的呢?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
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工具自已做,口粮自已带,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制,炸药自己造,建材就地取,技术干中学。每人每天1.5斤口粮,红薯干、玉米面等杂粮居多,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六两,不得不挖野菜补充。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们竟然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渠一修就是十年,期间竟然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挪用物资,全县所有干部甚至勒紧裤腰带,每月从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连县委书记杨贵也曾经饿着肚子晕倒在工地。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红旗渠开凿在悬崖峭壁上,蜿蜒曲折绕山而行,把遥远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大地,既离不开总设计师杨贵跳出县域找出路的创造性决策,也离不开总指挥长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等为代表的修渠人的创新创造智慧。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落差仅有14.7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测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吴祖太作为唯一的技术员,带着一批边学边干的“泥腿子”,使用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完成了这一堪称奇迹的挑战。
工地上处处活跃着“土专家”,他们敢想敢干,不断创造传奇。比如,为了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别出心裁设计建造了一个“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让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不仅省工省料,还设计成“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桃园渡桥”,构思堪比南京长江大桥;山上垒砌渠墙需要大量物料,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就土法上马空中架起“空运线”,把石灰、沙、水等从山下直送山上工地;开渠凿洞挖出了大量碴石,于是变废为宝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废碴压地,又可以渠带路、以路带林,两全其美;紧挨着工地露天明窑烧石灰,一窑能出2000吨,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节省了成本、运力;劈山开渠买不起炸药便多积有机肥,节省下来的化肥硝酸铵按比例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自制炸药,威力一点不小。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迎难而上,这些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

 

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林县人民用勤劳勇敢的双手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的土地变成良田沃野,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传遍四方。
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大的梦想,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徜徉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了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一座座工厂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人们的笑容是那么幸福自信。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从林县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里,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的光与影、心和梦。
历史记忆犹新,现实尤为警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不过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永远不能丢,只有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才能创造历史、赢得未来。红旗渠精神属于全世界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fungo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若有文字、图片及视频等素材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寻迹红旗渠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