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明朝真是藩王吃垮的?

2021-01-06 |作者: | 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311484030/answer/1626825814

配图 出警图 明 局部

此幅绘明朝皇帝出京谒陵之盛况。

皇帝在宫廷侍卫的护送下,骑马出京。

声势浩大的来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

画高近一米,长二十六米之巨。

当然不是!

01

明代藩王的庄田属于官田,要交税,要交税,要交税。

“谓庄王田及皇亲等庄田虽遇灾伤不得比军民田地量免征税。请自今所在有司将军民田别皇庄等项通行踏勘,议定该免分数,一体征恤。”

《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五

 

不仅要按规矩缴税,而且在明孝宗之前遭了灾荒都要缴税。

因为这是官田。

 

 

 

02

 

还有另一个事实就是:

朱家的基因强度跟爱新觉罗家差不多。

不存在老朱家是超人基因,生存力极强,爱新觉罗家绝户基因,天生就断子绝孙。

明清时期的儿科妇产科水平相近,不存在明代人均扁鹊华佗,清代人均蒙古大夫的情况。

那么这两个古代王朝的宗室数量应该是无限趋近的。

我们从史料中总结出来的结果也差不多,徐光启作为阁臣曾经亲自整理过宗室数量,万历三十二年,存活宗室成员男女六万多。

而伪满洲国时期,溥仪所整理的玉碟录有男性宗室成员十万多,这个增速大抵是相同的。(原始资料现存辽宁省档案馆。)

按照男女比例大体相当的情况来看,清末宗室数量大概二十多万。顾诚老师也估计到了明末时期,明代宗室的数量在二十万上下。

03

 

而且数目也不是所谓亲王万石。

就明代的生产力,朱元璋这个制度想想也不可能执行下去,根据一代伟人王世贞的记录,明代藩王之中的岁禄显然是不达标的。

周王两万石,太宗亲弟。

汉王赵王三万石,他俩亲儿子。

代王六千、唐王五千、韩王三千、伊王、辽王两千。

《弇山堂别集·卷六》

可见所谓亲王万石就是朱元璋家天下的政治理想,不是明代的政治现实。

而且明代作为一个官僚政治下的封建王朝,不缺乏改革的能力。

明代针对宗室繁衍滋生的政策大概包括以下几项。

 

 

04

第一是计划生育

 

明代宗室早期被规定不得从事农工商业,又被禁锢于一地一城,生孩子就成了发家致富的手段。

朱元璋在乎他朱家的面子,但他的不肖子孙显然不在乎,为了多赚几个钱,从外面收养孩子就成了常事。

所以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成化帝规定,亲王只能取妻妾五人,各将军不得超过三人,中尉不能过两人。

通过限制妻妾数量方式控制人口规模。

我西门大官人奢遮豪横,妻妾八人,已然超过所谓亲王矣。

到正德、嘉靖年继续加码,朝廷规定,凡生母来历不详者,一律不得纳入宗室。

(俱见明实录)

到嘉靖年,又提出一个控制人口晚婚晚育的新方案。

即以郡王为例,过二十五仍无子,允许选配两名妾室。

过三十岁仍然无子,允许配妻妾四人。

一旦所出非官方认证的妻妾,则只录入名籍,不发俸禄。

 

05

第二项则是地方政府的管辖

 

宗室的禄田在地方官员的控制之下,禄米的收支由宗室派人到当地官仓负责支取。

这就导致了天潢贵胄们其实要看官员们的脸色。

 

 

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你就不能抢。

以至于宗室们经常以本系亲王为领袖,要求自己去禄田收取禄粮,而不是经由官府过一到手。

明代官员三年一考,任期很短,恶心了你人家拍拍屁股就走。

这种官僚主义的作风导致明代宗室后期甚至出现了剪径强梁的现象。当然也有宗室越级上访。

如嘉靖年间,就有代王府宗室准备集体赴京,要求保证禄粮,但是朝廷明令,宗室擅离信地按违背祖训处理。

至于普通宗室被本宗亲王、郡王欺压,受到各级官吏盘剥的事情在明中期之后屡见不鲜,这也是明代政治的一种必然。

第三项是号召自动减少禄粮数目,嘉靖年间,明廷要求亲王各自减少禄粮项目,如分封在青州的衡王上书希望自减俸禄一半,最后嘉靖丢不起人决定裁剪两千石。

同时明代宗室的俸禄有本色折色,各家比例不同。

这也就使得明代宗室的收入其实靠侵占民田巧取豪夺,而不是走所谓的朝廷开支。

 

 

06

 

明代是封建王朝不假,但是与皇帝一起组成统治机器的是各级官僚。宗室们除了血统,又有什么呢?

至于明代的灭亡是吏治腐败与军事失败共同作用下的结局。

 

明代藩王侵占的民田,在明清易代之后都原原本本的装到了八旗的口袋里,甚至在其基础上又圈占民田。

若明代藩王之田足以令明代亡国,那转为旗地的这些藩王之田又如何让大清王朝连绵呢?

我认为明清宗室最大的区别,则在于明宗室在永乐之后基本成为了政治上的吉祥物,既不操权柄,自然任掌权者鱼肉。

他们当然高于平民,但是相较于清代宗室之煊赫,自然不能比较。

 

 

07

 

清代宗室各有佐领,虽无属土,然有属人。

在清代的贵族政治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亲王郡王名下另有六个满洲佐领,蒙古汉军佐领各三。

以康熙后一佐领一百五十人计算,名下有属人1800丁,贝勒贝子有满洲佐领三,蒙古佐领一,汉军佐领二,记600丁。

入八分辅国公也有满洲佐领一,蒙古佐领一,记300人.

这种属人的奴隶主-奴隶关系使得清代宗室有着很强的政治影响力,更别说这只是各家出生所带来的人口,根据所谓“功劳”后续还会扩增。

清代宗室高居于八旗制度顶层,是中枢政权最有力的参与者和掌权者,这同明代那些要从地方官手里要本色粮的“亲王”们相较何异于云泥?

清代虽然积极吸取明代的经验,乾隆时期学习明中期的改革,明确了控制宗室妻妾数量的原则,但是清代贵族政治的本质决定了清代宗室跟明代宗室政治上的截然不同。

08

 

自清初的四大贝勒议政到所谓“九子夺嫡”再到晚清肃顺与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的粉末登场。

贵族政治是清代确凿无疑的一条主线。

至于所谓特权,和珅府内都有近百名太监、康熙于康熙十二年要明令禁“旗下包衣、佐领下奴仆随主殉葬”的煌煌大清,缺这个特权吗?

至于康熙初年,每年报刑部“自裁”的旗下包衣逾两千多人。

至于道光十年十二月之后,“嗣后王公、一、二品大臣使用太监多少,不必限制数目,听其自便。”的大清王朝,自然与明王朝不是相同的政治生态了。

藩王是明代政治中的一个环节,但他们不同于清代的宗室,并无力量决定明王朝的兴衰存亡。

而清代的宗室,却着实为大清王朝的耻辱灭亡应当负有责任。

从辛酉政变杀肃顺标志沦为媚眼屈膝的守土官长。

到“举止轻浮”“晃荡不能立足”的恭王秉政。(此为曾国藩评语)

再到醇亲王炮制天津教案引发后来事变的鲁莽与不知所谓。

最后终于裸官第一人的庆王之手。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兴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黄台极,终末于肃、恭、醇、礼四人。

莫非天意?

实为人事。

清代的覆亡是清代贵族政治彻底失败的结果,而明代的覆亡也源自官僚集团的腐化与军事失利。

明代的宗室就像是明王朝脸上的一个瘿瘤,无足葆美,然亦不足以致命。

至于清代的宗室,其龙兴辽左时堪为股肱,至晚清末年却已然是病起膏肓。

明清之不同,可见一斑。

 

 

出警图 全图

高清有点难处理,点在看。老王后面整理

 

09

 

我对明清的粉圈撕逼没兴趣。

为防无知,

就再补充一些吧。

 

为什么说清代宗室为祸剧烈胜于明代呢?

主要就是清代宗室掌握权力,而明代宗室是供起来的吉祥物。

有人不理解为啥干事的不如不干事的。

因为干事大部分都属于“不干人事”。

 

我举几个清初的例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酗酒。

他如果不管事,那就是他自己喝死拉倒,反正他一个人喝也就是毒害他一个人的肝脏而已。

但问题是他是亲王,掌握旗权,有着大量的部署。

 

这就导致什么结果呢?

他旗下的镶蓝旗也跟着大喝特喝,“积习已久,不能禁止。”。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是对民族文化有些伤害。

但问题不止于此。

不止他的镶蓝旗,正蓝旗、镶红旗之王公贝勒及旗下人等,“晨醉则至暮不醒,夜醉则日中不起”,因为嗜酒最后搞到“荒惰弃业”,穷困之人比比皆是。

(出自《清太宗实录》卷五十四,崇德六年二月乙未)

 

还有睿亲王多尔衮,他在入关之后干了啥事呢?

修大豪斯。

“今拟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来避暑,除每年旧额钱粮外,特为造城新增钱粮,加派于直隶、山西、浙江九省等处地方。”

加了多少呢?共白银二百五十万两。

而这是啥时候呢?顺治七年。

(出自《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九。)

 

是南明政权还活蹦乱跳,距离李定国击杀敬瑾亲王尼堪还有两年,六年后郑成功甚至能攻击南京的顺治七年。

您说说这是人干的事吗?

幸好这年多尔衮死了。

 

这还不够夸张,更夸张的两件事在后面。

第一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禁阻挠顺治帝就学,自五岁到十四岁,用福临自己的话说就是:“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众臣奏章,茫然不解。”

生生把最高统治者搞成个文盲,幸好顺治帝后来苦学九年,算是补齐了文化课。

当然,可以说前面的事是多尔衮擅权胡搞,但后面的事就愈发离谱。

睿王死后,顺治已然亲政,正白旗罗什等人意图谋反,然后知悉此事的大臣不上报皇帝,一群人去找前面提到的那位郑亲王济尔哈朗。

罗什等人谋反本来就已经足够说明亲王掌权的坏处了,极大的破坏了政治的稳定性。

而后者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谋反这种事都可以不必通知,这皇帝要来干嘛?

 

至于到了后来,肃顺、恭王、醇王、庆王,已经足以另开一篇文章详细论述一下这些“宗王名臣”是如何在大清王朝灭亡时向着悬崖猛踩油门的。

权力这个东西,一定要归属于应该掌握的人手上。

这也正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向着官僚政治演进的原因,而且愈发成熟。

因为能力来自于学习与实践,而不是源自于出身血统。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觉得清末那些提笼遛鸟的旗人比起醇王、恭王、刚毅、倭仁这些人强太多了。

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比如肃顺,比如陶澍、比如贺长龄、比如林则徐、比如左宗棠。

到了清代,反而向着贵族政治大开倒车,不得不说是清代政治的一大失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明朝真是藩王吃垮的?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