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Menu

温哥华房产中的中国龙

2020-08-28 |作者: | 来源:

高度地产周刊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语
温哥华房产与华裔移民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房地产不仅是他们安身的空间,在加拿大这一移民国家更成了社会敏感话题,而随着更多中国大陆移民安家于大温地区,温哥华的主流媒体开始深入到他们中间,试着呈现他们在温哥华的真实生活。本文是《环球邮报》著名专栏作者Frances Bula近期的一篇力作,由Icy Shui编译。

正文:
面对温哥华人的敌意,中国大陆新移民有了同一个疑问:为什么加拿大愿意接受我们带来的财富,然后贬损我们?
1029咖啡馆坐落在列治文市郊的一条小街上,内饰考究,很像是一个非正式的社区中心。30几位身着格子T恤、冲锋衣,牛仔裤和运动鞋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正在里面一边小口吃着三明治,一边等着听投资讲座,不是关于地产投资,而是生物科技、高科技、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和商业地产投资。
“我正在给这些新移民们介绍地产之外的其它投资项目”,本次讲座召集人、1029咖啡馆股东之一刘毅介绍说,“我们知道加拿大人不喜欢大家都来买房子。”

在温哥华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对炒卖独立屋和公寓的批评不绝于耳。很多温哥华人认为,投资移民把本地区的房价哄抬到了本地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7月25日,省政府推出抑制大温地区地产投资的政策,对该地区海外买家征收15%物业转让税,与此同时,最新数据显示,低陆平原地区地产交易中,10%的买家来自海外,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
新民主党省议员David Eby呼吁对移民群体“住百万豪宅但无收入”的现象进行调查,再一次给温哥华本地人对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满情绪火上浇油。
面对争议很多中国大陆新移民困惑了:温哥华人通过卖房获得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巨大利润,同时对地产市场却又表现出出离的愤怒,而自己成为了他们愤怒的焦点。
来往于1029咖啡馆的这些人,正是温哥华被人谈论最多、最叫人讨厌、最使人困惑、最令人猜忌,然而又奇怪地隐秘、无声的那些亚文化群体当中的一员。

其中有在深圳成功经营一家遥控玩具分销公司的Sherry Qin;有为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2008年从北京移民温哥华的老吴;有在妻子怀了二胎面临罚款、还可能连累工作的图书馆也被罚款的时候离开中国来到温哥华的Sam Peng。
在过去的160年里,温哥华历经了几次中国移民潮,早先的移民大都来自中国广东、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而最近一次移民潮大都来自中国大陆。
据联邦政府统计,2000年以来登陆温哥华的139,890位中国移民,分别来自南京、上海、哈尔滨、北京、广州、青岛。这些移民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过程中,功成名就,带着财富和自信移民温哥华,这也是温哥华在昔日的中国移民身上从未见过的。不过,很多新移民还是认为自己跟早期移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我们认为自己是环境和政治难民,”住在57街夹 Granville街的Cindy Liu一边喝着中国茶,吃着草莓、烤玉米,一边说道。她的家是一栋殖民地时期风格的建筑,大门上挂着早已过季的圣诞花环,屋子里满是欧洲和中国古董。她和丈夫David Li原先在上海经营一间投资服务公司,因为厌倦了中国的生活,在2014年移民温哥华,花250万加币买下了这栋房子。
两人的儿子现在15岁了,是圣乔治私立中学的住宿生。他们认为中国国内的教育更多的是把政治宣传灌输给孩子,“你得爱国,爱共产党,”Li先生说。因为他们的兴趣不在创业上,所以加拿大和温哥华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今年50岁的李先生说,如果他年轻几岁,可能就去美国了,对于投资移民而言,美国风险更大,因为要投资50万美金,而加拿大只要12万加币。38岁的刘女士说,美国是给喜欢忙忙碌碌的人的,也有机会挣得更多,温哥华适合过日子。
跟许多中国新移民一样,这对夫妻并不愿意抛头露面,也不愿意代表这个城市的中国移民群体发声。不过,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通过1029咖啡馆、微信群、家长群等的牵线,十几个中国移民同意接受《全球邮报》记者的深度采访,他们夫妇是其中之一。他们谈了在温哥华的新生活、移民温哥华的理由、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对于加拿大的看法。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希望温哥华本地居民对中国新移民这个群体有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他们代表的是大陆移民中相对富裕的商务和专业人士,也是引起最多关注的一个群体。当前的争议中,无论是本地居民对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愤怒,其他族裔的敌对情绪,还是中共贪官大肆挥霍的传闻,对他们来说都没什么可奇怪的。
相同的情况在中国也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像昆明这样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旅游城市,房地产价格都在暴涨,房地产投资和投机已经成为新富阶层的标签之一。
老吴生于山东,后去北京做生意,1996年技术移民温哥华,之后又回流中国10年,2008年再次回来。他认为,本地媒体对中国移民的负面报道很正常。实际上,来自大城市、教育程度更高的中国人,也非常不喜欢那些暴富之后蜂拥而入中国各大城市、甚至来到温哥华的同胞。“一夜暴富之后,其它的没跟上,穷了太久,突然有钱了就想放肆的溺爱自己一回,”老吴说。
Sam Peng说的更直接,“他们就是乡巴佬进城。”15年前,他以技术移民的身份来到温哥华,在列治文南部安顿下来,开快车、大声说话、行为粗俗,他说,当时的自己就是乡巴佬。
看到来自大陆的新移民的行为举止与他当初如出一辙,他感到震惊。“不自信、出生贫苦的他们,在一夜暴富后,就想显摆他们的富有,”他说。跟刘毅一样,他也鼓励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会 — 去做义工、做慈善捐款,努力融入本地生活,哪怕是每天说一句早上好。
中国移民为融入本地生活所做的努力,时不时的涌现,但很少能被主流英文媒体报道。据中文媒体报道,艾伯塔省丛林大火后,温哥华大陆移民为深受火灾影响的麦克默里堡居民捐款20万加币。
沉默是大陆移民的常态
《全球邮报》采访的这些人,都不是最常被本地媒体提及的那些中国大陆移民,他们既不是温哥华地产的大投资人、也没有多处空置的投资房,既没有被宠坏的孩子、也不是单纯为避险而把资产转移到温哥华,更不是共产党贪官。
他们虽然买的起Dunbar、Kerrisdale, 列治文、高桂林和UBC的房产,但大多要贷款,也不能仅靠投资收益生活。他们来温哥华也有其它理由:有朋友住在这里,喜欢在中国人多的地方安家,或者仅仅是爱上了温哥华的美景。但是,他们说,他们代表了过去30年里来到温哥华低陆平原的中国移民中的大部分、也是几乎被遗忘的那部分人。整个低陆平原的中国移民大约有50万,他们占了其中40%。
他们试着为中国大陆移民代言,因为很显然,不会有其他人愿意为这个群体说话。咋一看,这很令人费解,毕竟温哥华的中国移民人数众多。
世界上有一些城市正在焦虑着:全球资本纷纷涌入、本地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被扰乱,这些资本常来自俄罗斯、南美、非洲、中国和印度,且游资属性很强。在这些地方,仇富情绪很容易滋生。
温哥华大约有250万人口,其中华裔移民有50万。然而,大陆新移民很难获得同样来自中国的老移民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早期,出于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担忧,香港人大量移民温哥华。当时的媒体报道和民众谈资,都围绕着他们喜欢拆旧房盖新屋、喜欢砍树、可能跟黑社会有关联、父亲在香港工作但儿子们在这里开超跑飙车。面对主流社会对香港移民的负面印象,60年代、70年代来到温哥华的香港移民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反击。
当时的华裔省督、著名商人和慈善家林思齐,是香港移民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位,也是中国移民回馈本地社区的最好的例证。林思齐跟同是香港移民的商人Milton Wong还一起创立里尔学院,资助款项,对文化差异可以引发什么样的冲突进行研究。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没有人发声,而且现在的情况比90年代的时候糟的多,过去总还是有些正面的事情来平衡的,” 中侨前任CEO Tung Chan 说。
其他人则说,本地社会对于过去几年登陆的大陆新移民的看法,比过去要负面得多得多。
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温哥华人认为,中国移民是推高本地房地产价格的唯一因素,而且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有时甚至在主流媒体上都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这些移民用非法的手法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并通过洗黑钱把赃款带进加拿大;他们用不义之财买到了公民资格,不向加拿大交税,却挥霍着加拿大昂贵的社会服务资源;他们正在大肆拆旧房、盖新屋,从而摧毁着温哥华这座城市,
地产经纪就常常处在这种负面印象下。《全国邮报》的一篇报道里有这么一句话,温哥华地产经纪Sarina Han知道,她在温哥华西区的一个2500万加币的卖盘,最终会被一个中国买家拿下,摇摇欲坠的老房会被一栋豪宅所替代。
近期一篇报道在提到温哥华地产市场有大量的大陆移民时说,“移民服务和税务专家指出,投资人在买卖房地产的时候没有如实披露国籍,在某种程度上对大温地区高企的房价起到了推波阻拦的作用。一个副作用就是他们逃避了数十亿加币的税赋。”
地产买家常常被说成地产投资人,而不是移民或未来的居民。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随处可见,“海外买家击碎温哥华人置业梦,政府坐视不管”就是加拿大广播公司的一条新闻标题。国际媒体也报道过温哥华被惯坏了的中国富二代。
《纽约客》和《纽约时报》把温哥华描绘成一个满大街都是拎爱马仕铂金包的妙龄女郎和开兰博基尼的年轻小伙的城市,而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国贪官的孩子。而信息的来源是一家汽车经销商的老板。
面对几乎天天可以看到的这些所谓“中国人的动机和金融策略”的报道,里尔学院迄今为止不发一言,没有做出任何应对。中侨也没有要求媒体进行更为准确的报道,而在90年代,中侨是有发声的。
“沉默―这就是现状,“UBC大学温哥华移民史教授Henry Yu说, “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这种沉默。” 
最愤怒的声音
很多人,包括温哥华其他的华裔加拿大人,对中国当前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深感不适,现在的中国与19世纪的加拿大和美国类似。Yu教授说。北美的资本主义相对成熟,有许多法律、法规,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在媒体报道大陆的无良商业运作、贪官的肆意妄为和黑钱被洗白的时候,就连那些并不赞同对中国大陆移民进行攻击的人,也不愿意发声为大陆移民辩护了。
“这些报道有夸张的地方,但也有真实的成分,我知道的不多,没法为他们辩护,“Chan先生说。他是比较客气的。
对大陆人的敌意在香港很常见,温哥华香港社区的一些人对中国大陆移民也充满敌意。
在Kitsilano社区最近举行的一次有关房地产的会议上,一个香港女移民就警告说,大陆移民正在搞垮温哥华的地产市场,就像当初他们在香港进行投机、搞垮香港地产市场一样。温哥华本地社区里对海外资本和大陆移民最为不满的人,是90年代移民温哥华的香港人的后代。
“香港和大陆两个文化南辕北辙,”来自台湾的前温哥华市议员BC.Lee指出,“对于香港人来说,大陆人野蛮、有侵入性。这些论调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

Chan先生说,大陆移民也没有努力跟香港移民互动,他曾经试图组织商业社交活动,但不习惯这种形式互动的大陆人不会来,也不愿意加入类似列治文贸促会那样的组织。
温哥华中国社区的摩擦,也是温哥华历史的组成部分。
几十年来,来自中国的老移民一直排斥新移民。中侨是60年代香港移民发起成立的,因为老移民成立的中华会馆根本不愿意跟新移民有任何关系,陈先生说。70年代他上大学的时候,加拿大出生的第二代移民,不愿意香港移民进入学习小组,所以这些香港移民建立了新小组。80年代,一些新移民试图竞选中国文化中心的理事,结果跟老移民之间发生了一场争端。
现在,针对大陆移民,同样的怨恨和蔑视又来了,而中国政府的不良声誉,使得这次的情况更糟。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温哥华的新移民都知道本地人对富二代的厌恶和对贪腐的怀疑。但他们还是奇怪,为什么一小部分人的行为却成为加拿大本地人对中国人的唯一印象,并为此感到失望。
对于国际媒体乐于嘲讽的、令人生厌的富二代,“只有很小一部分孩子是那样的,”曾是大学教授的Eileen Yin说,“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在这里生活,而他们的家人在中国。”
大部分在加拿大的中国孩子就像她的儿子,在SFU大学修市场营销,全A好学生,做很多的义工—访问老人院、献血、给加拿大济慈慈善基金会筹款,因为少年时期曾得到过它的帮助。
温哥华市前议员B.C. Lee也同意Yin的观点,一小部分富二代的不良行为掩盖了大多数生活在温哥华的中国孩子的努力进取,他们学习刻苦、帮父母打理投资,一旦进入温哥华劳动力市场,将会成为这座城市的优良资产。
受访者当中没人对温哥华的房市有更深的了解,像很多温哥华居民一样,他们也是通过新闻报道得知有多少空置屋,以及外资对房市的影响。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资本并非推高温哥华房价的唯一原因。吴先生说,温哥华的高房价是一个问题,但是全球都一样。
至于那些让本地人愤愤不平的事情,他们的态度更宽容。空置房屋?那可能是有人在温哥华找不到工作,只能回中国挣钱;旧屋被拆?可能是市政府的旧房装修规定太过苛刻。
他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本地人把做梦都想不到的巨额卖房款揣进口袋之后又来抱怨;也不明白,既然本地人不满现状,政府为什么不愿意修改投资、公民、税务等方面政策,而是把责任推到新移民身上。
对于省政府最新推出的针对海外地产买家的税收政策,他们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Sherry说,BC应该保持自由市场;Anita说新政策会向所有的中国人发出“我们不喜欢你”的信号:Alan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我认为打击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是好事,也有利于满足民众对廉租房的需求,我希望这个新政策可以降低温哥华的房价。”
新移民们还搞不懂,既然政府决定接收什么样的移民,民众为什么还要抱怨高资产移民的到来。
“政府选的是富人,所以他们有很多钱,”2005年移民温哥华的刘先生说。尽管在中国是家电连锁企业的老板,他当年走的是技术移民渠道,在Kerrisdale买了房,女儿上Crofton House私立女中。
(加拿大的投资移民比例从未超过移民总数的4.1%。2000-2015年期间,有8,500名中国大陆投资移民和23,000家庭成员来到 BC省,而同期的技术移民有23,000人,家庭成员33,000人。)

对于钱和税这样的敏感问题,《全球邮报》采访的这几位移民有着不同的体验。
Anita He和三个孩子住在列治文市Terra Nova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是她2013年花160万加币买的。她说,听到有人试图逃税很难过, 她本人在中国和加拿大都有投资,都在加拿大交税。
“交税是公平的,我的孩子在这里,安全,开心,” 2年前He女士感到中国的环境、污染、政治等变得越来越糟,所以就移民了。“很多人不想交税,他们是自私的。”
她的前夫在云南经营自己的印刷公司,在中国交税,给她寄赡养费。He女士今年48岁,在温哥华养育子女,送孩子上学后,自己就去学唱歌和弹古琴。她家就普通加拿大人一样,前厅里满是孩子们的鞋子和衣服,墙上挂着家人的照片。
怎样把在中国挣的钱带进加拿大是个挑战。每个中国人每人最多只能向国外汇5万美金。想要移民的中国人,不得不寻找其它变通的方法。He女士说,有些资金是通过香港打过来的,她为生二胎办理了香港居民身份;Li先生说,可以通过在中美两地同时开展业务的公司打钱。
一些采访对象说他们就是按规定限额,用个人账户、朋友和亲戚的账户,慢慢往外汇钱。他们可以舒适地生活,但不足以像真人秀里的那些富二代那般挥霍无常。
艰难的选择
接受采访的十几位大陆移民中,大约有一半是技术移民来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事实证明,这些加拿大满意的移民,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机会。
老吴和妻子曾在英国伦敦学经济学,1996年为了美味海鲜技术移民来到温哥华。入籍之后,为了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分得一杯羹,中加两地跑。在北京做了十年防弹衣进口贸易,挣了足够多的钱,在高贵林买了房子,还在枫树岭买了一个农场。他正在考地产经纪牌,一方面是为了贴补家用,更多的是为了发展其它的兴趣爱好。他计划成立一家家谱寻根公司,还想在农场里养动物、种花草、开PV停车场。“我就是喜欢农场生活,喜欢花。”
个子不高的Alan Yu,住在UBC一栋新建公寓里,曾在杜邦和3M公司上海分公司做东亚区销售经理,还有一家制造公司,他的太太Alinda经营一家医疗设备和用品公司。他们2008年技术移民温哥华,Alan在一家小型公司的店铺当店长,虽然工资跟他在上海的10万美金年薪没法比,但至少让他不至于无所事事。(有点事情做是移民向往的。Yu先生说,曾经有个开着法拉利的中国男人来应聘最低时薪工作,就是不想老呆在家里,不过他只干了几周就不干了。)
2011年,全家人回流上海,因为要对公司的员工负责。去年,他和太太觉得孩子要接受好的教育,于是太太留在上海继续经营公司,他带8岁的双胞胎女儿返回温哥华。”BC省的教育体系跟上海很不同,这里强调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上海那边总是强调纪律。”
2011年他们在Marpole买了一个独立屋,租出去了,为了女儿能上Kerrisdale的Maple Grove小学,又在UBC买了公寓。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带孩子,生活的很忙碌。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他去学英文,在温哥华教育局听怎样做家长的课,或者去孩子学校帮忙。其它时间他带女儿们去学钢琴、游泳、滑冰。周末,他跟其他中国家长聚会或是去教堂。
《全球邮报》采访的这些大陆移民很感激能有机会来加拿大生活,不过他们为此也失去了一些,比如事业、挣钱、关联感和归属感。
所以,一个被采访对象说,虽然他们中有人因为另一半在中国工作并交税,而在加拿大交税不多,但是他们做出了牺牲,加拿大终究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受益。
Yin女士说,“他们放弃了在中国的一切,将来他们的孩子会给加拿大做贡献的。”
他们都认识一些朋友,因为在加拿大无法找到跟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流。
“当你的银行存款一直下降的时候,你只能回去,”老吴说。他们也听说在中国的朋友事业发展良好。

一个危险的时候
随着温哥华本地居民对房地产价格和大陆移民的不满与日俱增,敌对情绪也在滋生,新移民对此感到惊讶。
Sherry觉得自己2008年移民过来后适应的很不错,开始的几年因为开了一家公司有不少压力,后来公司没能做下去,因为加拿大市场跟中国比真是太小了,她为此损失了3万加币。
Sherry的先生是建筑师,在中国工作,她一个人带着在Lord Byng上12年级的女儿在温哥华生活不容易,不过,她已经爱上了这个城市,住的房子不大,是1978年盖的,买的时候花了175万加币,跟邻居相处也很愉快。女儿上学后,她就去上英语课,或者带上她养的那条黑色拉布拉多去公园、海滩散步。
她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很快,拉布拉多也帮她拉近了邻里关系,其中有些人还跟她一起去散步。所以,不久前一天她去附近公园遛狗,一个熟人愤怒地质问她“你干嘛要来这里?“的时候,她震惊了。
其他人也提到了类似的情况:一个公校校车司机叫一个中国学生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老师们给中国学生的打分好像低过在加拿大出生的同学;邻居们态度冷淡。这样的敌意随处可见,而且不仅仅针对大陆移民,甚至已经在加拿大好几代的移民也遭遇到了。
有人最近在街上跟温哥华最有名的建筑设计师Bing Thom大喊大叫,让他哪儿来的回哪儿去。Yuen Pau Woo是HQ温哥华的董事长,他经常在温哥华办公室里收到类似的信息。Woo先生是新加坡长大的第三代移民,他供职的组织由联邦政府拨款,目前正计划把总部搬到温哥华,他认为,中国大陆移民潮对温哥华而言是个特别的机遇。他已经帮助了6位企业家在温哥华设立企业,或是把生意从中国移到了这里,每个人都来自中国大陆,不是已经移民,就是有孩子在这里上大学,总之跟温哥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真的想在这里试试,他们觉得要努力一下,如果成功,将会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吴先生说。
很多人担心,移民的到来会把温哥华变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多元化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度假的好去处。“温哥华在人口结构上已经全球化了,但是温哥华人却还没有建立起全球化的视野和志向。我们处在一个危险的时候。这个危险就是,现有社区对新移民群体心怀怨恨、口出不逊,给新移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温哥华人的自身利益。”
如果事情不顺,温哥华就只能吸引那些在别处发了财致了富的人,而无法吸引到愿意在这里创业的移民。
“ 我估计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大概只有10-15年的时间来激活这笔隐藏的财富。如果不是,我们就把自己的预言变为了现实。”吴先生说。

 

本文发布于: 2016-8-8 12:06

fungo


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加拿大乐活网 »温哥华房产中的中国龙
分享:

相关推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