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一位喜欢四处漂泊的中年大叔,生于南方,学在北方,扎根上海。后远渡重洋,来到加拿大继续求学、工作。工科出身,后又攻下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硕士。工程师的头脑,藏着一颗文艺的心。喜欢读书码字,分享个人成长、教育、职场心得与生活烟火气。文章内容为个人原创,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或帮助,请关注我。
来加拿大工作和生活八年多了,出国前和出国后都有许多人问我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中年选择从繁华的上海来到遥远的加拿大。不仅自己的家人、同学,甚至许多的本地同事也问我这个问题。
我很能理解大家的好奇和疑惑,人到中年,拖家带口从一个工作和生活多年大城市移居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上海有我多年的积累和结交的朋友,有我多年积攒下来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有一份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稳定且蒸蒸日上的事业。要放弃这些并不容易。
来到加拿大,这里的人普遍偏保守,许多人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省。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中国,更别提中国的文化。许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对移民潜意识里认为是从一个贫穷的地方来这里淘金来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在中年时毅然选择出国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01 个人的性格使然
可能这种不安分,喜欢尝试和体验新的生活的性格是刻在我的骨子里的。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山西太原的经历让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次走亲戚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和平时生活中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人。尽管在太原待的时间不长,却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长大后,我选择了离家乡数千公里外的山西太原上大学。毕业时,系领导问我要不要留校当老师,我委婉的拒绝了他的邀请。当初,我不愿意毕业后还待在自己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很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一个繁华和充满机会的城市。这里高楼林立,灯火璀璨,一切都让我这个初出校园的年轻人心生惊叹。来到新的环境,让我既兴奋又忐忑。
随着在上海稳定下来后,我在这个城市渐渐成家、立业。我们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有着一份非常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在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工作。我们也在合适的时机购置了自己的温馨小窝,生活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稳定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然而,十余年在上海的生活与工作,使我对日复一日的日常渐生倦意。我希望借助新的环境与挑战,重新激发对生活与工作的动力。
来到加拿大后,我确实收获了许多新鲜的生活体验,对西方社会与价值观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经历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02 人到中年对于职业的焦虑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的职业发展还算比较顺利。我毕业时,国内的经济迅猛发展,上海的机遇很多,供我们选择的工作机会也很多。
我毕业后首先去的是一家在上海的大型的国有企业。当时,国有企业的氛围挺好的,领导对我也很照顾。我也时常给领导准备各种材料和报告,因此公司和部门领导对我的印象也很不错。工作两年多后,我感觉自己学不到什么东西,自己还年轻,应该去接受一些挑战。于是我就跳槽去了外企。从此我便一直在外资企业工作。
在外企工作多年后,工作经验和收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职业瓶颈。随着自己的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往上突破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且35岁,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一道坎,过了35岁,出去找工作就显得非常的不适时宜。这无形之中,让我对未来倍感焦虑。
加之,自从妻子怀孕后,她便离职在家。我经常会担心如果有一天我失业后,家庭的经济状况会急转直下,我因此一直担心家庭的这种风险。妻子也担心孩子大一点后,她可能再也找不到工作。通过深思熟虑和与妻子的沟通,或许出国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和新的出路。
出国后,的确没有因为年龄的问题而为就业焦虑过,妻子也没有因为几年全职带娃造成的职业空窗期而受到区别对待,我们陆续都顺利就业。但我们初来咋到时由于语言和本地经验的缺失,求职也曾处处碰壁,其中的辛酸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03对孩子未来生活和教育的考量
我从小就是在一个散养的环境里长大的,父母很少时间管我们,农村的学校教育也是粗放式教育。尽管我学习成绩不算很优秀,但童年的记忆却依然很美好。
自从有了孩子,我们便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在上海,教育资源很多,但竞争也非常激烈,学区房成了父母们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我们生活的小区在上海只能上一个普通的小学和中学。如果不能去重点小学,将来升重点中学的压力就会很大。如果不能去重点中学,升大学的压力就接踵而至。
周围家长和同事分享的日常教育和各种卷的信息让我们非常的焦虑。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会分享孩子学校布置的繁重的作业,课外参加的各种兴趣班和考级。家长们都这么拼,我们也顿时感到压力山大。
作为父母,当然也想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但我们更希望孩子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快乐的环境,有一个快乐和美好的童年。如果将来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固然很好,但我们更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因此,我们便开始收集各种信息和教育资源。最终和妻子商量后,我们一致认为出国或许是适合我们的孩子将来生活的一个途径。
目前来看,相比国内的应试教育,的确这边的孩子的作业和考试会少很多。小学基本没什么作业,更没有考试和成绩,期末的评估也只有三个档次,需要改进、达到预期和超过期望。到了初中,他们逐渐有了一些作业和考试,但总体上来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负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在学校学不到东西。在加拿大,小学阶段一个老师通常要带很多门课,这就意味着老师除了在某个专业上有所特长之外,还需要懂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我家孩子的老师许多都有好几个专业的学位,例如教育学、艺术学以及心理学等等。
即使在小学阶段,除了课本知识之外,孩子们会经常自己准备一些项目,例如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内容,给同学们做演讲。我家小朋友曾经很喜欢历史,他搜索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和另外几个小朋友一起整理并在课堂上演讲。
然而,这里的公立教育也有其弊端。由于公立教育要考虑到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教学的进度普遍比较慢,对于有上进心和努力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觉得上课很无聊,内容太简单。另外,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大环境以及政治正确的影响。举例来说,他们的加拿大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由于教育局或者政治正确,他们的历史课就总是讲印第安人的历史,对我家喜欢历史的孩子来说,天天讲这些内容非常的乏味。
写在最后
中年出国我相信是许多人都曾经想过的话题。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许多人希望通过出国改变自己的命运、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然而,在寄希望于未来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权衡自己所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愿意且能够承受。
如果你要问我有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我会说没有。我似乎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喜欢过一些平淡的小日子。每天能按时上下班,工作之余陪伴家人,闲聊散步,不用比较,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再腾出时间去做那些曾经因忙碌而搁置的兴趣爱好——这,正是我可能就是所向往的生活。另外,人的一生对我来说是一种体验,我也并未完全放弃国内的一切,如果国外的生活不适合自己,我依然有退路,但出国生活的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如果你问我会建议同龄人出国吗,我会说需要视个人状况而定。出国定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无论是在经济成本上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我也有看新加坡拍的一个记录片《走线》,许多人为了出国冒着被骗、暴力威胁甚至生命危险而冒险出国,历尽千辛万苦却来到美国过着流浪和最底层的生活,我非常地不赞同。出国后,我也更加体会到在国内生活的诸多优势,比如说国内经济和科技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生活便利且成本相对较低,文化上也更有认同感。其实很难简单地说是出国生活好还是在国内生活好。
与其说出国是人生的一道选择题,不如说它更像是对自我的理性评估,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许和取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因人而异。
